清军为何常以营为作战单位?一营大概有多少人?
首发

清军为何常以营为作战单位?一营大概有多少人?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清军的营最早起源于绿营。后来曾国藩编练湘军时沿用了这个编制单位。而一个营在不同部队、不同兵种的情况下人数并不相等。

绿营的营

绿营的营又分几种。根据《乾隆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在乾隆时期绿营共有1169个营。其中又分为标营336个、同城协营6个、同城营44个、分防协营169个、分防营614个。每营人数2-700人不等。共计绿营兵648345人。

八旗入关以后迅速腐化。自三藩之乱起。绿营兵就成为清军的主要作战力量。先后有40多万人参战。此后历次征战都以绿营兵为主。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绿营兵也慢慢废弛。战斗力越来越差。到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时。绿营表现就差强人意了。

而到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更是不堪一击。此后逐步淘汰。陆续改编为巡防营。主要承担驻防城市的治安工作。类似警察。而不是军队。

湘军的营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八旗军和绿营都腐朽不堪。无力作战。咸丰不得不下令各地自己组织练勇。曾国藩因此编练了湘军。

湘军的编制也是以营为单位。又分步队、马队和水师3种编制。步队每个营下辖4哨。哨下辖8队。加上营官亲兵6队。这样一营就是38队。分别装备劈山炮、刀矛、抬枪、鸟枪等。总计505人。此外还有长夫180人。

马队每个营下辖5哨。哨下辖10棚。一营共计511人。有长夫81人。

淮军的营

小站新军的营

而到清末新建陆军时。虽然还有营的编制。不过此时的营和西方陆军一样。不过是军队中一个普通编制了。

其他观点:

很长时间内。清军都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

这是由清军当时的装备水平、基本作战样式决定的。

而一营的规模。也因实际情况而不同。

绿营的一“营”规模

清军入关后。由于满、蒙、汉八旗兵大约只有20万左右。要平定天下。不敷使用。因此。以归附明军为基础。另组了一支军队。

这支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基本建制。因此。他们也叫绿营兵或绿旗兵。

由于绿营本就大多来自归附明军。因此。绿营基本沿用了明军营制。

然而。明后期的营制中。一营的人数就是不固定的。

正如戚继光所说:一旗三队五队皆可。一哨三旗五旗皆可。一总三哨五哨皆可。一营三总五总皆可。

所以。明后期。一营的人数有多有少。不甚规整。大的营有3000人左右(《明御倭军制》)。小的营有4、500人(《明世宗实录》)。

清代绿营的情况与明后期的明军基本类似。人数有多有少。但基本上“500”可以作为一个平均值。

绿营为何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

绿营以“营”为基本建制。要回溯到明朝后期了。

原本。明朝的基本编制为:1卫5千户所。1千户所10百户所。1百户2旗总。

然而。随着热兵器的发展。这种基本编制显得笨重。不利于战斗力的发挥。

在戚继光等人的摸索下。明军革新了战法。以”一头两翼”或“一头两翼一尾”为基本队形。再加上中军。形成3-5的编制。

在这样的战法中。一个“营”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作战单元。因此。“营”也就成为明军的基本作战单位。

鸦片战争前。绿营的基本战法与明后期的明军基本一样。

绿营也是采“一头两翼一尾”或“一头两翼”队形。以“进步连环之法”为基本战术进行作战。

因此。绿营自然也就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了。

湘军一营的规模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绿营“不堪用”。

此后。以湘军、淮军的编制法逐渐流行。后来清军经制军新练军队。也多以湘军、淮军的方法为基础。因此。清军的编制发生了较大变化。

组建湘军时。曾国藩力求编制固定、员额固定、统领固定。

初建时。湘军陆师每营定额为360人。在1853年底或1854年初时改为505人。

其中。一营、一哨、一什。每级各配备多少人。人员结构如何。配备哪些武器。都明细规定。做到“标准化”。

如此。组织层次简化。便于指挥。冷热兵器间隔配置。利于相互支援、掩护。

然而。在组建水师时。曾国藩的“固额化”遇到了挑战。

曾国藩想仿陆师确定水师营制。

然而。实际上。各营人数的规模只能视战船的多少而定。

不过。曾国藩还是尽可能标准化。每营多少船。各类船只每船多少人。各岗位人员结构。都力求“标准华”。

但是。由于编制一直不成熟。尤其是舢板缺乏统一指挥。因此。水战仍常有不利。

1854年的湖口之战中。湘军中计。缺乏统一指挥的小船被诱出。陷入鄱阳湖内。留在长江的大船运转不灵。缺乏保护。结果湘军水师被一分为二。损失惨重。

此后。曾国藩完善了水师营制:一营长龙船8艘。舢板船22艘。全营30艘战船。500人。

到1859年时。随着湘军马队的增多。曾国藩又确立了马队营制。

4名马兵为1棚。6棚为1哨。10哨为1营。全营哨官10名。正勇240名。加上帮办、字识、亲兵等。一营277人。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情况只是曾国藩部湘军的编制。在湘军系统中。其他军队各有差异。

比如。胡林翼在组建“鄂军”时规定:每营少则500。多则700。只是划定了额度范围。左宗棠组建“楚军”时。其营制与曾国藩、胡林翼又各不相同。

湘军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的原因

曾国藩是文人出身。组建湘军前并无军事经验。

因此。曾国藩组建湘军。取法戚继光。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虽然双方都使用了不少洋枪洋炮。对战术也做出过一些创新。但总体水平与明末时其实差别不甚大。

而且···曾国藩好歹是以的是明朝人为“模板”。太平军的营制“模板”则更为古老。

太平军的营制。是冯云山在紫荆山时以《周礼》为“模板”编制的···

所以。曾国藩的营制还算是“先进”的···

只能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无奈。

淮军、练军。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

后来。李鸿章的淮军。对湘军编制做了一定的发展。

尤其是:由于淮军的洋枪洋炮远多于湘军。又与“洋枪队”接触较多。因此在编制、训练上做出过不少改变。

不过。正如李鸿章所说。“湘淮营制。同一家法”。总体上与湘军是比较类似的。

湘军、淮军的编制方法。虽然在镇压太平军、捻军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总体上与同时代的西方军队差距甚大。横向对比。仍属落后。

然而。大清却仍以湘军、淮军的方法进行经制军的改革。“徒袭湘淮成规”。可谓遗憾。

现建陆军的营制

甲午惨败后。袁世开认为。“虽由调度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

因此。他建议:仿照德国陆军的编制。指定新建陆军营制。

步兵、炮兵、骑兵、工程兵4个兵种。各自独立成营。合成作战。

其中:步兵营。一营1554人;炮队营。一营1651人;马队营。一营809人;工程队营。一营510人。

上述数字。包含了军官、士兵。以及文职人员、伙夫、长夫等。

对于各类人员军饷、装备、训练。袁世开也都做了详细规定。

与此同时。张之洞等人也开始操练新军。

这些新军的营制各不相同。

比如:张之洞的自强军。步兵1营只有250人。骑营180骑。炮营200人。工程营100人;步兵1营只相当于德军1个连。

与袁世开一样。张之洞操练心军时。也取法德国陆军。也都坚持了4个兵种独立成营的方式。

这种编制采用了西方列强军队的组织结构。设立了独立兵种营。成为能适应近代战争要求的多兵种合成作战单位。应该算是当时的一个重大进步。

当然。要真正实现多兵种合成作战的设想。就必须在营以上再设立常设指挥机构。

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的优势与弊端

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利于中央集权。

以绿营为例。

绿营按其所属。分为“标、协、营、汛”。

其中。标与协、营之间。只有统属关系。没有从属关系。

也就是说。总督、巡抚。可以依命令指挥各营。但在平时。对各营只有监督之权。管理权限十分有限。

所以。营。以及被分散各地的汛。“化整为零”。不足以尾大不掉。

但弊端也是明显的。

以“营”为作战单位。在镇压国内起义时尚可。但在应对大规模近代战争时却暴露避短。

以平壤之战为例。

当时。左宝贵一个人直接统辖了15个营!

由于营以上没有常设指挥机构。各营都直接听命于左宝贵一人。

可是。在近代战争中。火力凶猛。战场范围大。左宝贵根本不可能实时观察到各营的战事。而各营之间又没有配备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左宝贵一个人怎么可能掌握各营的实际情况呢?

因此。甲午陆战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清军将士阻击坚决。日军遇到挫折。然而。日军往往能找到清军各营的结合部实施打击。由于清军各营缺乏持续、高效的统一指挥。往往无法对此一筹莫展。并很快失败。

因此。甲午战争中。小规模作战时。清军尚能一战。但作战规模越大。清军表现越差!

显然。这种编制是无法适应近代战争要求的。

北洋军以“镇”为基本作战单位

1902年。袁世开上奏。建议模仿日本陆军的编制创练北洋常备军。

北洋常备军以镇为基本作战单位。每镇辖步兵2协。每协辖2标。每标辖3营。每营辖4队。每队分3排。每排计3棚。每棚14兵。此外。每镇还直辖炮队1标3营。马队1标4营。工程队和辎重队各1营。全镇共21营。两镇合1军。

常备军编制与日军师团基本相似。只是由于护兵、夫役等非战斗人员多。一镇总数比日军一个师团多3000余人。

因此。常备军编制已是一个比较符合近代化要求的军事编制。

当然。对大清来说。风险也加剧了。

北洋六镇。上下之间组织严密。再不是以前以营为单位的松散配置。

专业化的军队。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但当时专业化人才十分有限。而北洋军又继承了淮军“兵为将有”的习气。各级将官之间羁绊关系极强。

无疑。这给袁世开迫清帝退位创造了条件。

清朝初期。绿营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是承袭了明末军制。

这基本上符合明末清初时期的装备水平和战术特点。能够形成一定战斗力。同时又有利于朝廷“化整为零。分而治之”。

绿营没落后。曾左李等人又取法戚继光。以新营制组建湘军、淮军。

一时应急。本无可厚非。但大清却以此为方向组建新式练军。

鸦片战争后。当日本悉心学习法兰西、普鲁士的军制时。大清却只愿学习西洋装备。仍“袭湘淮成规”。

甲午战争后。袁世开等人初则以德国陆军的编制新建营制。后又以日本陆军的编制创建北洋常备军。以镇为基本作战单位。

传承且基本不落后。到举步不前、勉强维系。再到放弃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这既是大清营制的发展沿革。也是大清王朝的历史脉络。

其他观点:

这与清军绿营体系有关。

清制。一省或数省设总督。每省设巡抚。作为镇抚地方的中央派遣长官。此外。每省有步兵提督。理论上是省军区司令。此三大员及总兵都有直属的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

之下则为正二品总兵。与明代只有20多个总兵不同。清制总兵83人。其中水军总兵13。陆军总兵70。按绿营驻军18省算。每省就有4名总兵。相当于省内的片区警备司令。平均下来总兵管辖大约6000士兵。

总兵之下。设从二品的副将。

以上属于绿营的管理层。

副将之下设参将、游击、都司、守备。

不管是正三品参将。从三品游击。正四品都司。还是正五品守备。其实都是直接领军的中级军官。各领一营。镇守地方。直接向主管副将负责。就是说。正三品参将不是正五品守备上级也无权调动。虽然参将比守备管辖地方大。军队人数多些。

相对来说。参将管辖营约1000人。守备管辖营只三四百人。剔除空额与必须的地方守备任务后。实际各营能抽出三分之一数量军队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行动已非常不易。比如1841年英军进攻镇江。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征集协防蒙古八旗。最终只有2700绿营兵增援。

因此营就是绿营的基本战役战术单位。大体相当于营和团的编制。没有上级书面命令各营不能出本辖区活动。

营之下再分设汛。以千总把总各领几十人驻扎重要据点。绥靖地方。

所以。清制绿营的特点是多头管辖。以营为单位再分散驻军基层。如此保证绿营军官级别高但实际管辖军队少。也可确保绿营不能迅速集结而发生大规模叛乱。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怎样可以查到用电户码?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1.通过电力客户名称和地址进行查询名称既是你的电能表[&he...

你们都看过哪些比较虐心的爱情电视剧或者电影?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谢邀!最近刚刚完结的电视剧《周生如故》是任嘉伦和白鹿主[&h...

被群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被群殴的时候有反抗的机会吗?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说到这个。想起二十多年前和小叔叔两个堂哥。我们四个打了他[&...

有哪些程序员必读书籍值得推荐?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程序员必读书有哪些?这个其实没办法回答。你最需要的。就是[&...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9月30日 14:56:11

    绿营,湘军,作战,单位,总兵,曾国藩,清军,军队,太平天国,常备军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9月30日 14:56:11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军为何常以营为作战单位?一营大概有多少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9月30日 14:56:11

    清军的营最早起源于绿营。后来曾国藩编练湘军时沿用了这个编制单位。而一个营在不同部队、不同兵种的情况下人数并不相等。绿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