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首发

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野狐试答

两周前。我在头条文章中发了“学而时习之释疑”一文。平台推荐四千多次。阅读只有二十几人次。现在题主问道这个问题。我就把文章复制过来回答你的问题。

“学而时习之释疑”

过去的初中语文教材和现在许多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都选有《论语》“学而时习之”章句。教材对“时习”大都解释为“按一定的时间复习”。配套的教参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是“学习需要不断的复习才能掌握”。这样的解释没有阐明这一章句的精神实质。而且有些曲解圣哲。许多词语古今意义出入很大。教材、教参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不是在这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的古义项下来解释这句话。而是在这几个关键词今天常用的意义上来理解、解释这句话的。因此有曲解圣意的嫌疑。

“学”古今都有学习的意义。但古人讲“学”主要是指学习别人的正确认识与积极经验。虽然也不排斥书本知识的学习。但更主要的是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朱熹在《四书集解》中就把这个“学”字解释为“效仿”。这大概与古人传授知识以言传身教为主有关。从“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些语言也可以看到古人讲“学问”主要是指“做人”、“处事”。现在讲“学”。主要是指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习”现在常用意义是“复习”、“练习”。而这个词的本意是指“鸟多次拍着翅膀学飞翔”。强调的是“多次”、“反复”。“时”有“时间”、“按时”、“定时”、“经常”等义项。“经常”这一义项在现在语言习惯中也远没古代语言中应用的广泛。“时”与“习”在这里强调的是对所学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反复”、“多次”、“经常”去实践应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参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翻译是“学习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从情理上讲。这个理解与翻译是不通的。学生或做过学生的人大都深有体会: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如果这样理解翻译这句话。这一章句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与“学而时习之”之间不但缺乏语言上的逻辑联系。更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同时。这样的一句话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叫人很费解。似乎《论语》的编排是无序而杂乱的罗列一些章句。

《论语》虽为语录体著作。但它的篇次与章句在编排上是有一定的思想贯穿其中的。古今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有研究。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就指出:第一篇《学而》讲求学的宗旨;第二篇《为政》讲为学的外用;第三篇《八佾》讲把个人的内圣为学。外用为政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学而时习之”章句被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中。是因为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教育的主导思想:为学的宗旨是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从这一认识出发。“学而时习之”章句应该理解为: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去应用实践这些道理。通过不断体会、认识这些道理使自己有所提高。同时自己也会因为不断进步而内心高兴;知已难得。有志同道合的人登门与自己切磋论道。共求进步与提高。这更是令人高兴的事;即使没有人认识、了解自己。自己也会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不怨天不尤人。不是更能显示出君子的风范吗?这一章句中的三句话不但在语言上有着逻辑关系。在思想上更是一个统一体。

“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主要是指“做人”这在《论语》别的章句中可以得到印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为学的真谛就是做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先学好做人。再学习书本知识。做人的教育远远高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当齐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时。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而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不迁怒”。“不贰过”是做人的修养。孔子以此说颜回好学。可见孔子的为学主要是指“做人”。

孔子第一个把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将其贯彻始终。这一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人格与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教材、教参以及一些通俗的《论语》译注中对“学而时习之”章句的错误理解与不当译注。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没有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特别是把“学”狭隘的理解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其次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理解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这里面体现了教师、家长对学生的一个良好愿望。而这个愿望是有悖情理与客观事实的。再次。反映了现行教育中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没有被真正充分重视。而这方面的不足所产生的问题已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了。对古人一句话的理解正确与否并非至关重要。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则不能不充分重视。

其他观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篇第一段。概括而平易地表达了孔子乃至每个人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这就是人要学习。终身学习。以学为快事;人要交友处事。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于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高兴么?

学而时习之。是“知”与“行”的关系。《论语》强调学习。“学”是弄清弄懂。是为什么做。让你明理。“习”是运用于实践。是怎么做。是检验你“学”的手段。“学”道而不“行”道。不叫学习。“行”道而不“学”道。也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学习。

孔子的一生都是学习的一生。他从15岁立志学习。一直到死都在孜孜以求。他发愤求学。常常是废寝忘食。一旦在学问上有所获益。会快乐得忘记忧愁。连日渐衰老的威胁也忘了。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因此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因为终身不倦地学习。他才能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大学问的人。贵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其他观点:

个人主观。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宏愿。按照逻辑思维。这句话的“学”和“习”是连贯的和明确的。而且共同维护一个标的。学A就习A。综合孔子的思想以及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学”的标的物是先古圣人治国理民的各种方式方法和典章。“学”字的含义应当是继承、按照的意思;“习”字的含义是沿袭。承用。复制;“时”指的是一直。不间断。时时刻刻。

后两句“有朋***”和“人不知***”是例子。是对首句“学”和“习”作用和效果的说明。推解如下。

1.学习。承先人王者的治国理民法。并用这些法典一直治理下去。保持不变。华夏各个侯国都是一脉的。与上古先哲有着非常密切的血源关系。分封也是以血源为主脉。江山社稷民都归属一个血脉。因此。复制理所当然。

2.有朋自远方来(按网络版本)。是“友朋”还是“有朋”。含义确实不同。友。熟知。交心。时常有联;朋。是利益的共享者。维护者。目标一致者。这里的“朋”指喻的是那些先哲的思想和治理典章;“远方来”指喻的是对这些典章的承袭。因为他们都是为了维持稳久永恒的统治。

3.人不知***君子乎。“人”与“君子”之间是千仞之别。由此不难看出孔子的思维方式中一直保持着身份等级观念。也不难看出孔子所要坚决维护的对象。

“不知”指的是无所指责。如果知。那就会问责和疑惑;“不愠”指的是心平气和。安安稳稳。如果愠。说明人有不满。

4.三言“不亦”与“说”“乐”“君子”。

“亦”字的含义是大。指的是超过、胜过、比***好。不仅仅是。

1)不亦说乎:不就胜过你的劝说吗?引用先哲思想典章。你的祖宗。还用得着啰嗦几句吗?

2)不亦乐乎:不比你的脸上笑容好吗?即能心安。心安才是永久快乐开心的。

3)不亦君子乎:不胜过君子吗?即圣人。众人毫无猜忌。心情妥妥的。这不正是圣人所治理的天下吗?如周朝。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王者荣耀雅典娜怎么玩?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雅典娜的打法与小技巧1.简介雅典娜在上一个版本可以说[&he...

女子脚浮肿去医院查出肾癌,医生:脚部出现4种迹象,癌细胞可能到访,4种迹象指什么?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作为一个专业的泌尿外科医生告诉你。不要相信这样的判断。脚[&...

新冠疫情期间你都是如何安排生活、工作和学习的?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自备佳酿。给养充足。上网刷屏。与人切磋。互相学习。闲情逸[&...

Win7与Win10系统有哪些区别?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在安全性能方面。win10可以说是微软最新的操作系统。而[&...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21:22:50

    孔子,论语,章句,这句话,君子,的人,的是,典章,这一,人不知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21:22:50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21:22:50

    野狐试答两周前。我在头条文章中发了“学而时习之释疑”一文。平台推荐四千多次。阅读只有二十几人次。现在题主问道这个问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