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代,没有先进的地理测绘技术,古人是怎么测绘地图的?
首发

在明清时代,没有先进的地理测绘技术,古人是怎么测绘地图的?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别扭。在中国古代独特绘制地图历史悠久。在宋元时代技术达到一个很高水平。这里提问者却问起受西方测绘技术影响的明清时代的测绘地图。令人不解。经过大量查阅资料。笔者下面说一下我国古代独特的地理测绘技术。不难从中找到答案。不当之处。留言点评。

汉代之前:左准绳。右规矩 

古人很早已开始了地图测绘活动。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即传说中的神农氏已测绘境内山川。“始立地形。甄度四海。远近山川林蔽所至。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三万里。”

 另一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也曾绘制全国地图。据《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抚万民。度四方。”这里的“度四方”。即是进行全国的测量。并且“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古人早期曾把地图铸在大鼎上。以象征王权。此后的尧、舜也曾进行过全国性疆域测绘。但三皇五帝时期的“全国地图”毕竟是传说。无稽可查。比较靠谱的第一张“全国地图”。应该是上古夏朝开国之君禹所绘铸的《九鼎之图》。

《山海经》中提到。夏禹派大章和竖亥两位徒弟步量世界大小(大范围测绘)。可见当时步量(踏勘)是大地测量的基本方法之一。

 那么难道古人除了步量就没有其他工具了么?当然不是!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有左准绳。右规。其中、绳是测定物体平、直的工具。规是矫正圆的工具。矩是画方形的曲尺。这就是人们最早期的测量工具。

 禹治水成功。促进了农业发展。使夏朝进入盛世。各部族和九州首领向大禹进贡图画、金属等物品。禹命工匠铸成九鼎。并刻上图。图上有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以及禽兽的分布情况。这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图。供人们外出交往沟通、狩猎时参考。

 而《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证明。最迟到西汉。人们已经能使用多种方法测量山高、谷深、距离。这是地图测绘的理论基础。指南车和记里鼓车最迟在汉代已经出现。这为大规模、长距离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汉至南北朝时期: “制图六体”出现

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的汉代。地图的绘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地图的运用更加普遍。地图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文献记载的主要有地形图、疆域图、政区图、城市图、宫殿图等。这里就直接上图。比较出名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和驻军图。


官至宰相的裴秀将其总结为六项制图原则。也就是有名的“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分率就是比例尺。即确定面积和长宽的比例;准望就是方位。即校正地图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道里就是距离。即道路的里程;高下、方邪、迂直指的大体就是比较和校正不同地形所引起的距离偏差。

裴秀的制图六体为后世的地图测绘者所沿袭。在16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制图理论之前。一直是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制图传统。从唐代贾耽编制的《海内华夷图》。宋代沈括编制的《守令图》。到元代朱思本编制的《舆地图》。明代罗洪先编制的《广舆图》都能找到制图六体的影子。基于他的贡献。李约瑟称裴秀为“中国科学制图之父”。

隋唐至宋时期:计里画方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科技、文化发达。出现了以贾耽、僧一行为代表的地理学家。贾耽主持绘制了唐朝疆域及周边国家全图——《海内华夷图》。僧一行主持了我国最早的子午线测量工作。在地图测绘史上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贾耽在唐顺宗时期曾任宰相。从小就对地理学有浓厚的兴趣。唐德宗贞元元年。贾耽开始主持绘制《海内华夷图》。历经十七年才得以完成。该图详细描绘了唐朝疆域及周边国家情况。据史料记载和推算。《海内华夷图》图幅标示的东西实地距离达三万里。南北达三万三千里。全图幅面约10平方丈(按照唐代一丈合现在3米计算。10平方丈约90平方米)。如此鸿篇巨制实属罕见。由此可知此图规模之宏伟、工程量之巨大。《海内华夷图》原作没有保存下来。不过宋代根据此图缩小10倍的《华夷图》有幸流传至今。

“计里画方”始自西晋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原则。这成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地图制图的基本方法和数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地图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这种地图的绘制方法是。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

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是宋代的《禹迹图》。其采用计里画方的方法。横方70。竖方73。共计5110方。每方折百里。大约相当于1:150万的地图。绘制的已经相当精密。和今天我们看到的全国地图已经非常接近。特别是境内的长江、黄河等水系的轮廓十分接近当下。看完让人惊讶古人的智慧。这样的全国地图。1000年前的人不借助现代技术。是怎样绘制的这么精准的呢?

其实。古人绘制地图。有的是办法。有些方法即使放到今天也还在用。

古代的地图又叫“舆图”。所谓的“舆”就是指车辆、马车。可以简单解释为在马车上绘制地图。这套设备叫“记里鼓车”。记里鼓车的出现约在先秦时期。到西汉时已经相当完善。那他是怎么运行的呢?说起来很巧妙。这套设备堪称古代版的机器人。

“记里鼓车”就是在车上放置一面鼓。分上下两层。有两个木头人。车上装有指南针。车子每行驶一里路。木头人就会打一下鼓。每走十里路。就会敲一下镯。绘制地图和测距的话。只需要拉着“记里鼓车”全国各地跑就行了。像是中国沿海从南到北都是大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一直沿着海边走。然后记录拐弯和里数就可以绘制出疆域的外围轮廓。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记录下的数据还需要绘制到纸上。才能画出一幅完整的地图。那在纸上怎么保证比例尺呢?这里又有一个方法:计里画方。

计里画方首先是把图纸上画满相等面积的方格。每个方格设定一个尺数。比如一尺等于几百公里这样。以这种方式作为比例尺画出来的准确性还是很大的。

宋代绘刻的《禹迹图》

以“记里鼓车”加上“计里画方”的方法。使古人能够绘制出的地图和今天的已经高度相似了。但他也有个缺陷。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有经纬度、不知道我们其实生活在球面上。所以这就导致了画出来的地图是“歪的”。越靠近中心的部位越准确。越外围偏离的也就越大。

元明时期:测量仪器出现。西方地图投影方法传入

  这一时期主要提两个重要的人物:郭守敬 和 利玛窦

到了元代。著名数学家郭守敬“又尝以海平面较京师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谓汴梁之水去海甚远。其流峻急。而京师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缓。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学。其不可得也”。这是我国史书上第一次记载利用海平面作为基准来建立统一的高程系统。创立了“海拔”这一科学概念。这一工作。对于测量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我国在地图测绘方面大面积测量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杰出科学成果。

郭守敬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当他受命编制新历后。就认识到「历之事。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他首先致力于创制仪表。简仪、高表、仰仪、立运仪、景符等十几种专用仪器。还为野外观测设计了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仪器。

到明朝时。中国传统测绘水平达到最高峰。明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将中国地图传统绘制水平推到了新境界。明朝所绘的“中华大地图”原件。目前仍有存世。

 明朝后期。西方地图测绘理论和方法由来华的传教士引入国内。我国开始有了基于大地坐标系统的实测地图。传教士引入的世界地图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为国人带来了全新的地理知识。也对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造成了强烈冲击。在意大利人利玛窦绘制的众多地图当中。他与李之藻合作完成的《坤舆万国全图》最知名。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中央之国”观念。他有意识地将中国置于地图的中心。

清初全国性地图测绘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至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结束。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测绘。在世界大地三角测量史上也是规模空前。这次全国测绘的成果。集结为《皇舆全图》。《皇舆全图》完成后。一直秘藏于清宫。外人罕睹。直到1921年。该图才在沈阳故宫被发现。后来曾石印出版。命名为《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

康熙年间的这次全国实测。由于当时西部被蒙古准噶尔部占据。最西段仅止于哈密。未能将哈密以西的广大区域绘于图中。乾隆年间。准噶尔叛乱平定之后。清朝将今天新疆全境纳入版图。为西域的测绘工作准备了条件。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至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廷先后两次派人赴新疆实地测量。补绘康熙年间《皇舆全图》所缺部分。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清廷在康熙时期测绘的地图的基础上。加上两次对新疆的实地测绘。汇编成《皇舆全览图》。这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实地测绘地图。该图以实测为依据。采用经纬度绘制。内容相当详细准确。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水平最高的中国地图。在世界测绘和制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胡林翼将《皇舆全览图》改编为《大清一览舆图》公开发行。成为此后几十年间中国各种一览图的蓝本。民国初年的十万分之一调查图也是以该图控制点为依据完成。

总结



(部分内容来源|中国勘测联合网。文字及图片若侵权。会及时删除)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我是胡渣大叔。

这个问题问的感觉很接地气。地图是我们现在非常常用工具。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版的。现在科技发达。可以直接用卫星来进行测绘。那在古代没有这些科技产品时古人是如何绘制地图的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解一下。

地图的历史

中国有记载的最古老的地图是4000年前夏禹的九鼎。九鼎是当时统治权力的象征。在鼎上除了铸有各种图画外。还有表示山川的原始地图。已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地图是河南安阳花园村出土的《田猎图》和在云南沧浪县发现的巨幅岩画《村圩图》。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而现存发现最早的平面地图是在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遗址中发现的《兆域图》(宫堂图)。它是一幅墓地设计的平面地图。除绘有“宫”、“堂”、“门”等规则图形外。还有文字与距离数字。刻绘相当精细。充分说明那个时期我国已有较高的地图制作水平。

古时的人们管地图叫做「舆图」。「舆」字的本意为「车厢、车辆」。概括了那时人们测绘地图的方式–坐在车上(或骑马、乘船、步行等)前往尚待探索的地域。凭借简单的定向设备确定位置。再将亲眼侦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到图上。

地图的制作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刘徽所著的测量学著作。原为《刘徽九章算术注》第九卷勾股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全书共9题。全是利用测量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首题测算海岛的高、远。故得名。《海岛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测量数学事着 。亦为地图学提供了数学基础。

古代中国就有三种比较典型的绘图形式:以山川为基准的地图、以行进路线(水路、道路、海洋航线等)为基准的地图。和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的地图。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有了理论支持。当然也有各种的测绘工具了。

汉代以后。先后发明了浑天仪、覆矩、牵星板等测量工具。天文测地活动更加活跃。方法更为精密。先秦常用的步量、丈量、立杆测影方法也仍然具有生命力。到了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测地方法。为了编修历法。在礼部侍郎徐光启的主持下。崇祯二年(1629年)。成立了由西方来华人员参加、采用西方测算方法的西局。并与采用中国传统天文测量方法的中局一起。共同进行天文观测。经过5年的准备。制造了象限大仪、纪限大仪、平悬浑仪、列宿经纬天球、万国经纬地球、候时钟、望远镜等10种新式仪器。并开始实施以测时刻、定方位、测子午、测北极高度为内容的实际观测。西法取代中法的趋势已经显露出来。

所以。虽然古代科技水平有限。但古人的智慧却是无穷的。

我是胡渣大叔。喜欢的可以点赞+关注哦。评论区留下你的不同见解吧。

其他观点:

当然是根据经纬度。

明清时代。也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大航海时代”。

在没有GPS的年代。在广阔的洋面迅速测定经纬度。靠的正是神器:

六分仪。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你们对现在网站上的言情小说有什么看法?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整理以下几个套路先从现言开始1.男主大多是霸道总裁[&hel...

《非你莫属》为何不请任正非,王健林,马云这类企业家来招聘?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你觉得马云的儿子。以后会娶一个网红做妻子吗?答案肯定是不[&...

儿子明年去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读博。疫情严重,儿子自理能力又差,该不该让他去呢?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直接回答是。一定要让他去。男孩子要出去[&...

现在机构里的编程课程都学的什么?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近三年少儿编程像一阵风一样。在国内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0月2日 11:18:06

    地图,测量,方法,山川,舆图,中国,时期,古人,公元,海内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0月2日 11:18:06

    没想到大家都对在明清时代,没有先进的地理测绘技术,古人是怎么测绘地图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0月2日 11:18:06

    这个问题问得别扭。在中国古代独特绘制地图历史悠久。在宋元时代技术达到一个很高水平。这里提问者却问起受西方测绘技术影响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