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为什么感觉骑兵很厉害,对付骑兵不是一根长棍子的事吗?
首发

古代战争为什么感觉骑兵很厉害,对付骑兵不是一根长棍子的事吗?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答:二十多年前。曾在全球票房大火的“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里。一段把多少“业余军事爱好者”看得血脉喷张的剧情。正是“长棍子打骑兵”。

影片里那位“苏格兰大英雄”。面对英格兰国王麾下那支武装到牙齿的“三百重骑兵”。果断祭出了“长棍子打骑兵”的战术。这群连盔甲都没有。穿得破衣烂衫的起义军。硬是抄起长棍子朝英国骑兵乱捅。竟把这“三百大军”杀得稀里哗啦。打出一场堪称战争电影史经典的“神作”。

如此“神作”。也让不少“业余军事爱好者”心生疑惑:既然一根长棍子。就把不可一世的骑兵揍趴下了。这古代传说中很厉害的骑兵。也没什么了不起嘛。

其实。“长棍子揍骑兵”这事儿。从理论到实践。也确实是可行的。不过古代的正规军。用的都是升级版的“长棍子”——长枪。就以中国古代战争来说。秦始皇兵马俑里出土的长枪。最长就达到了六米。诸葛亮北伐时。其军队的木柄枪长度在四米以上。竹柄枪长度在五米以上。此后的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长枪一直是军队里的标准装备。宋军里的“拐突枪”“抓枪”等长枪。长度都在两丈以上。还有了特制的“枪车”——都为对付骑兵。

那有了长枪。是不是就能对付骑兵了?要是有这么简单。骑兵这个兵种。早就给淘汰了。

首先。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骑兵绝不会像《勇敢的心》里那么傻。骑兵之所以恐怖。首先就因为其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面对严阵以待的步兵长枪方阵。稍微有脑子的骑兵部队。也绝不会进行自杀式冲锋。宋金战争史上的一则战例就可以佐证:当时有17名金军骑兵途径磁州。被2000宋军步兵围住。只见这17名金军骑兵果断分成三队:7名骑兵正面冲锋。另外10名骑兵分成两队。在左右边射箭边冲。一下就把2000宋军打垮。

如此场景。单看文字记载难以理解。但放在战场上。却是正常现象:十七名骑兵凭借高速度。发挥兵种优势进行进攻。手拿长枪等武器的步兵看似人多家伙硬。可既缺乏训练又没有速度优势。等于是站在原地白白挨打。当然被打到崩溃。

如果把《勇敢的心》里那支“拿大木棍”的苏格兰起义军“搬运”到磁州。面对这十七名骑兵战术娴熟的金兵。相信就算有“主角光环”加持。一场惨案也是可以想……

小规模的冲突尚且如此。放在大兵团作战里。胜败更不是“一根大木棍”的事儿。南宋年间的“端平入洛”之战:装备精良且战斗力强大的南宋步兵军团。在洛河背水列阵。迎战蒙古骑兵。虽然宋军将士顽强拼杀。多次击退蒙古骑兵的冲锋。还缴获了大量蒙古军装备。可宋军已经断粮多日。不得不在缺少骑兵的情况下冒险突围。结果蒙古骑兵抓住战机。趁宋军步兵突围时派骑兵尾随骑射。数万宋军撤回本土的。竟只有三百人。

其次。就算骑兵“讲讲武德”。如“手拿大长棍”的步兵期望的那样。只是面对面冲锋。大多数情况下。步兵手里的棍子再长。依然还是挡不住对手。

中国古代骑兵的集团冲锋有多恐怖?比如魏晋南北朝的骑兵。重骑兵往往身披两当铠。马匹也披上铠甲。在正面排成横队冲锋。另有骑兵在侧翼夹击。“手拿长棍”的步兵。面对这样的剧烈冲击。基本顶不住。而明末军事家熊廷弼。也描述了明代八旗骑兵冲锋时的景象:清军的先头骑兵。往往一人两马。穿着重甲向前冲击。就凭这简单战术。不知冲垮了多少明军军阵——对付这样的骑兵。哪里是“一根长棍子的事儿”?

所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想要战胜有骑兵优势的对手。一要强调阵型。不同的兵种。必须要按照武器和战术特点形成配合。就以唐朝军队来说。以《太白阴经》记载。一支万人规模的唐军。除了要装备上万条长枪外。还要人手一张弓。配备大量的弩箭。作战时弩手、枪手、刀手、骑兵形成配合。歼灭敌方骑兵的有生力量。

第二。就是一支部队必须要有机动力。即使在缺少骑兵且装备大量长枪的宋代。想要打赢对周边辽、西夏、金等强敌的歼灭战。既要发挥弩手、步兵、弓手等多兵种优势。也同样需要骑兵在关键时刻给对手致命一击。比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宋辽战争里的雁门关之战。面对辽国十万铁骑的嚣张气焰。宋军主将杨业就利用雁门关地形部署。步兵据险死守。遏制辽军攻势。他亲率数百骑兵从背后夹击。结果一仗击垮辽军。打出“杨家将”的威名。

到了冷热兵器混合的明清年间。在面对敌方强大骑兵时。想要实现胜利。更要依靠多兵种严格的战术纪律。明代俞大猷就凭着战车、骑兵、步兵配合的战术。以三千兵力击败上万鞑靼骑兵。明代大英雄戚继光更制定了极度细致的作战:装备火炮、火枪、火箭、长枪的明军。在地方骑兵距己六十步时不许乱开火。而当敌人开始接近时。则按照“天鹅声”的号令依次进攻。当敌人被火器打击后。再派兵出击。一举击垮敌人。

凭着这类战术。戚继光一度打得鞑靼部落叩关求投降。曾经战火连天的蓟镇地区也获得了长期和平。而在清代中前期。清军以鸟枪、火炮、步骑兵轮番冲击的战术。也多次重创了准噶尔骑兵。捍卫了西北的和平。

但是同样要说的是。再好的战术。再完美的战术纪律。根子上还要依靠日常苦练。一支纪律败坏的部队。不管有多么好的战术。也照样执行不起来。比如拥有多种火器和优秀战术的明军。为什么明末时却被清军八旗反复吊打?说个萨尔浒战前的细节就知道:那些参战的明军。日常战术训练只是“袭其形似”。也就是摆摆样子。这种日常摆样子糊弄事的队伍。上了战场自然抓瞎。

而到了一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腐化已久的清军八旗。同样成了“摆样子”的典型。以清代名将乌兰泰的叹息说。当时清朝的驻防八旗。连刀矛弓箭都不怎么练。射箭十发中五就不错。到了太平军北伐的战役里。清军的八旗马队被太平军一个冲锋。然后就是“轰然溃散”。这样的军队不吹不黑的说。真是“一根棍子就搞定”。

“骑兵怎么打”的技术问题。见证的。恰是不同朝代的兴衰。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军事装备》《中国历代军事思想》《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其他观点:

你知道拿棍子痛。难道人家骑兵站着不动让你捅?

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事实:马比士兵值钱!

这就是说。若骑兵将领没有把握。宁可让士兵送死。都不会让战马死的。

我给题主简单普及下古代怎么打仗。

电视剧上那种大混战都是假的。

打仗前排好对。然后瞎打一通。那战前排队列干嘛?显着人多。吓唬敌人?

军团推进。都是方阵一齐向前。

前排的盾。后排的长枪。这都是互相配合的。己方的盾把对方的盾拼掉。让己方的长枪手尽力输出。

这一系列操作。都是以团体方阵进行的。绝不是电视剧上双方混战一团。单对单拼杀。

冲锋前。往往会先射一轮箭。射箭目的有二。杀伤敌人。用箭雨打乱敌人阵型。所以。没弓箭的军队很吃亏。甚至只能干挨打而没法还手。

现在说骑兵。

敌人排好方阵。骑兵绝不会大吼一声。然后冲上去。那是脑残!别给我说重甲骑兵。重甲骑兵也不会无脑冲。

骑兵数量少。一般不会单独行动。都有步卒配合。或配合步兵作战。

只有骑兵达到一定数量。才会以单一兵种作战。历朝的游牧民族就是如此。

骑兵都是带弓箭的。历史上厉害的马上将都有一手好箭术。没有好箭术你都不好意思称自己为骑将。

说说单独的骑兵攻击步兵方阵。先是试探性攻击。包括射箭。或者试探冲锋。目的是为了找到步兵方阵弱点。

找到弱点后。骑兵就会专门攻击那一点。甚至直接冲锋。骑兵靠的是速度。一匹马冲进己方阵地不害怕。若十匹马、五十匹马、上百匹马呢?

步兵被杀穿后。方阵就乱了。意思就是彼此间无法互相保护(就行盾兵防御、长枪兵输出)。

题主说那木棍捅。你前面有1、2、3、4、5、6、7个人。你得拿多长的棍子捅?

终于轮到你了。你发现对面不是一匹马。而是一群马。你化身千手观音么?

当然这仅仅在骑兵、步兵优劣上分析的。战争输赢。兵种只是一方面。天气、地形、装备、战术安排、将领的临场发挥等等。因素太多了。

其他观点:

这问题有点好笑。长棍子?多长的棍子合适呢?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梅尔·吉普森主演的《勇敢的心》。里面有一场大战。用的就是你说的长棍子。在华莱士领导的这场同英格兰的战斗中。就用了这种战术。在英国重装骑兵冲过来的瞬间。华莱士他们竖起了事前准备好的带尖的棍子。这场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所以。我认为这种战术是很管用的。无论是轻骑兵。还是重装骑兵。在强大的惯性下冲刺。如果遇到这种长矛。基本是必败的。

然而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有隐蔽性。在这场战斗中。英格兰骑兵其实是有当时最先进的战术。那就是在开战之前。先来一轮弓箭骑射。尽可能的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然后再派上重装骑兵。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战术都会有奇效。会起着摧枯拉朽的效果。

华莱士为了尽量的迷惑对方的骑兵。在最后关头才命令众人抬起长矛。这就使得敌人没有时间再来回旋了。只能直接迎面撞上去。顿时就人仰马翻。英格兰骑兵根本没有想到华莱士会来这么一手。这就是轻敌的大意。其实想一下就知道。在急速的冲击下。前面一旦受阻。后面的只能硬着头皮撞到前面的骑兵的屁股上。

设想一下。如果英格兰骑兵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与防范。在冲过去的过程中。分兵至侧翼两路包抄。那么战争的结果就会是完全相反的了。在骑兵和步兵的直接对抗中。步兵是基本没有胜算的。一个冲锋就垮掉了。华莱士的这次战斗完全利用了敌人的轻敌之心。所以取得了胜利。

还有一个。如果英格兰骑兵在进攻的时候。采用迂回骚扰的策略。不停地干扰华莱士的步兵方阵。然后再弓箭伺候。那么在这场战斗中。面对装备如此简陋的步兵。取胜也是显而易见的。

公元前359年。腓力二世当上了马其顿的国王。并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方阵。这就是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的每个小方阵的横排有256个人。纵列是16个人。四个小方阵组成一个大方阵。所以说每个方阵的人数可以达到16384个人。在组成大方阵的时候。横排就是1024个人。纵列仍然是16个人。

自从腓力二世建立了这种兵种之后。就横扫了希腊。并在公元前338年大败希腊联军。建立的泛希腊同盟。把整个希腊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而他取胜的利器就是马其顿方阵。

这种方阵就是专门对付骑兵的。他们的长矛达到了5-6米的长度。在准备与骑兵战斗的时候。前五排士兵平举长矛。后面的士兵手里的长矛依次倾斜。这种布阵方式可以先发制人。有效地遏制骑兵的冲击。骑兵面对他们简直是噩梦。一旦形成冲锋面对如林的长矛。那就只有被串糖葫芦的命运了。

腓力二世死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继位。这就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他建立了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大帝国。这位就比较神了。或许就是因为马其顿方阵的加持。他一生的征战无数。然而。战败次数竟然是零。

然而这种方式也有明显的缺陷。战士的配合一定要天衣无缝。整齐划一。千万不能露出破绽。不然一点突破。几乎就是致命的。而且这种长枪很重。移动也缓慢。只适合平原使用。到了山坡丘陵地带就不怎么好使了。

为了防止敌人两翼突袭。马其顿方阵在右翼设有重装骑兵。左翼轻装步兵。在战斗中。各兵种协同作战。协同防御。使方阵在中军突破的时候。具有更大的威力。但是无论多么强悍的部队。总是有弱点的。马其顿方阵的弱点就是两翼。右翼还好些。有强大的重装骑兵。但是左翼就很薄弱了。在公元前西诺塞法拉战役战争期间。罗马军团正是击溃了左翼的步兵方阵。从而把马其顿方阵从中间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其实在古代中国。对付骑兵有一种我觉得更加有效的利器。那就是铁蒺藜。这种铁质的可以延缓敌军前进的器物。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它有四根突出的铁刺。无论怎么放置。都有一面是朝上的。对付骑兵应该是很有效果的。设想一下。如果预先在骑兵冲锋的方向萨满了铁蒺藜。对骑兵来说肯定是灾难。

在《六韬·虎韬》中记载:“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秦汉以后。成了常用的防御器材。更加广泛的运用到了守城、扎营的时候。到了明朝的时候。铁蒺藜都一直使用。并演变出了不同的变种。如布设在水中的“铁菱角”。联缀于木板上的“地涩”,拦马用的“搊蹄”,在刺上涂敷毒药的“鬼箭”等。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宋军将领扈再兴用铁蒺藜取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这一年。金兵进攻枣阳。两军对峙九十天。扈再兴在道路上洒满了铁蒺藜。然后假装败走。金兵追击途中。进入铁蒺藜阵中。当时被铁蒺藜刺中的十之七八。金兵不得不败退。由此来看。铁蒺藜有这种效率已经很高效了。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大家支付宝借呗的利息多少?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额度55000。日利率万1.5。算高的吗?我一直不怎么借[&...

你们相信民间的正骨术吗?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我自己在正骨医院上班。我来回来这个问题。先说说我们医院。[&...

你喜欢漫画吗?有哪些好看的漫画值得推荐?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谢谢的邀请~有时候邀请令人摸不着头脑。但这次的问题我完全[&...

落地价在十五万以内的车,有哪些推荐?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15万落地。实际裸车预算只有13万左右。这个价格推荐经济[&...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0月3日 00:32:23

    骑兵,方阵,步兵,棍子,马其顿,铁蒺藜,战术,长枪,兵种,英格兰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0月3日 00:32:23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战争为什么感觉骑兵很厉害,对付骑兵不是一根长棍子的事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0月3日 00:32:23

    答:二十多年前。曾在全球票房大火的“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里。一段把多少“业余军事爱好者”看得血脉喷张的剧情。正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