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诗或者词是大众误解的?
首发

有什么诗或者词是大众误解的?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句诗本是杜甫的七律《客至》的颔联。意思是:洒满落花的小路不因为有客人到来而打扫干净。茅草的屋门现在才为你(指崔县令)打开啊。现在把它作为结婚洞房的对联。就是望文生义了。高雅的诗意思就有点不高雅了。

其他观点:

诗与词作为中国文学的两种体裁。时至今曰被大众误解的语句可说是比比皆是。不能枚举。就寥说一二吧!

被误解流传最广最多的莫过于。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几屐印青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院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而今红杏出墙。几乎成了女人们婚内出轨的代名词了!

以此而看。诗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宋朝的叶绍翁。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片惜春的情怀以及描写春天盎然生机透院而出一枝红杏。确被大误解如此。真乃有违原诗之意。使人大跌眼界了吧!

词作方面被后人误解的莫过于放荡不羁的北宋词人柳永。只因常和妓女们填词作曲。被宋朝统治者所赚弃。难登金榜。\”忍把浮各。尽换了低呤浅唱。″丟却了仕途功名。贫困至死。

然。柳永之词作。影响广泛。。凡有井水处。尽能歌柳词。其词作善于捕捉物候的变化。尤见长与羁旅行役之情。渲染离情别绪。凄楚动人。善用口语。音律谐婉。语言明快通俗。达意情真。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机。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从整体而看。后两句实乃柳永自怜之意。而令似乎成了男女想情相思。茶饭曰少。为之消疲憔悴的情景了。此也乃大众之误解。实非柳三变其词作本来之意了!

其他观点:

说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语言直白。意境似乎也很直露。是谈访问隐者却没遇到时怅然若失的心情。可事实却是。在这短短二十个字当中。至少有三四个词语被今天大多数读者忽视甚至误解。如“松”、“童子”、“采药”、“山”等。

这是危言耸听吗?请看以下详解。

先来看诗的整体内容:

诗人寻访隐者。行至其家。遇到立于松树下的小家童。便问:主人在否?家童答。主人不在。采药去了。(此第一问答)

问:去哪儿采药了?答:就在此间山上。(此第二问答)

问:能不能找到他?答:云雾飘渺。不知哪里去找。(此第三问答)

历来评诗者以为。此诗最高妙之处就在于短短二十字中。竟然包含一来一往多次问答。

如《诗法易简录》说:

一句问。下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

《增定唐诗正声》:

李云: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婉。婉中直。

《唐诗鉴赏辞典》则进一步分析: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沈熙乾点评)

《唐诗鉴赏辞典》认为此诗最佳之处在于化繁为简。由小童的回答。令读者反推出寻访者的提问。不但一扫冗长的弊端。更在凝练中提升了诗境。由逐级追问。表达了访客心境由期待到失望。继而又萌生出一线希望。直至彻底失落的过程。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见《唐诗鉴赏辞典》沈熙乾评)

其实在这一问一答之间。不止反映了寻访者的心境。更将隐者的身份巧妙地勾勒出来。隐者。即隐逸之高士。他一抛头露面即销蚀了这个“隐”字。故以一童子代为“出面”。代为作答。出门也好。入山也好。采药也好。都好比是玄豹神龙。销声匿迹。不见首尾。

正如《唐诗解》所说:

设为童子之言。以状山居之幽。

又如《唐诗选胜直解》所说:

设为童子之言。以答寻问之意。不必实有此事。不露题字。而意已见。

既然是隐者。就不可能露面。可是完全不露面又毫无情致可言。所以。用一个童子“代表”他露面。方才显得曲折有致。

同时。因为反复问答把一个“隐”的主题推向极致。

在一问三答之间。既包含了寻访者心境起伏的写照。更蕴含了对隐者身份的描摹。及至暗藏嘉许之情;有主观亦有客观;有前景亦有背景;有实写亦有虚写。可谓绝佳。

恰如《唐诗评注读本》所言:

此诗一问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诚然。前人对此诗在问答句上的隽永涵义论述得已是十分精到。然而笔者还是想问:此诗是否还有着以往评诗者未得之妙?

贾岛诗以“推敲”著称。读其诗宜反复推敲

读《寻隐者不遇》尤其不应忘记一点。此诗作者是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

苏轼有诗歌评价贾岛:“从今岛可是诗奴”。是说贾岛和诗僧无可。二人皆苦求诗句字字皆工。为诗歌呕心沥血。如诗之奴仆。故在后世。贾岛便有“诗奴”之称。

关于贾岛作诗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推敲”这个成语的来历。

贾岛有次想到一句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犹豫将“敲”字改做“推”字。继而又觉得还是“敲”字好。最后在大诗人韩愈的帮助下。终于选了“敲”字。

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为“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唐诗纪事》)

贾岛在其《题诗后》一诗中。直接分剖了自己创作时的心境: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其中“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几乎成了贾岛的身份标签。今人习惯称他作诗的状态为“苦吟”。并以此二句概括。然而。其实我们不该忽略了他后面两句的内心独白:“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即。“在我如此苦吟之下。倘若还没有知音者共鸣。我也只得独卧丘山自赏秋景了。”

那么。读者究竟怎样才能有幸成为诗人贾岛的知音呢?这就要求我们也应如他那样。对字句细细推敲。探究其中最深刻、最合理的意境。

现在。就让我们把“推敲”的精神用在探求这首《寻隐者不遇》的隐秘含义上吧。

《寻隐者不遇》文虽短少精炼。信息量却非常之大。仿佛一个谜面简短的谜语。能让人浮想联翩。费尽猜疑之力。

《唐诗正声》:自是妙音。所谓不用意而得者。

首先。隐者虽然难得相见。但至少可以确定:是一位采药者!

由此。读者便会生出一个疑问:他采药做什么?

是以此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呢。还是自己用来养性延年。抑或兼而有之?

诗中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又隐隐透出了答案。

在古诗文中出现“采药”一词。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是一个典故。讲的是东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的故事。

庞德公不肯接受刘表做官的邀请。甘愿与妻儿隐居乡间。后来。他与妻儿一同入山采药。从此消失不见。事见晋人皇甫谧《高士传》: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这段典故叫做“采药庞公”。或者“偕隐鹿门”。以庞德公采得仙药。与妻儿一起在鹿门山成仙事泛指隐士成仙。可见。《寻隐者不遇》谈及隐者采药。不是泛指而是特指;诗中的隐者。正如庞德公一样,是坚决不肯入仕求官的高士。他“入山采药”即是求仙之举。

像庞德公这样的隐者。抛却尘世间的功名利禄。超然物外、他采的药自然是长寿成仙之药。

说起庞德公。在今天可能不如陶渊明这样的隐者有名。但在古时候他可是和陶渊明名望不相上下。甚至还有更高一筹。他是诸葛亮、庞统等人的老师(同时也是庞统的叔父)。他和当时另一位著名隐士司马徽(即水镜先生)是好朋友。他的弟子是国家栋梁。而他这样一位“帝王师”级的人物却始终隐居不出。所以更显得高深莫测、令人敬仰钦佩。

唐朝诗人表达对庞德公钦羡的诗句可不少。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又如杜甫尤其钟爱庞德公。在多首诗中吟咏到“庞公: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庞公隐时尽室去。武陵春树他人迷。

松树是长寿的象征。更是著名隐者“赤松子”的象征物

众所周知。诗无达诂。诗词总一层若隐若现。难以言传的一面。特别是专写隐者之作。更不会事事分明。

因此而言。《寻隐者不遇》似有一层欲说还休的境界:“或许隐者。隐而未隐;或许访者。不遇而遇……”

既然隐者所采之药为仙药。而仙药之作用。无外乎让人长生不死。永葆青春。乃至返老还童。在此诗中。恰恰包含着这样一类“长寿、驻颜”的意象。其一就是“松树”。

松。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是长寿、不老的象征。这毋庸多言。《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此外。松还是隐士的象征。古代传说有一仙人名为“赤松子”。是神农时代行云布雨的仙人。他有时隐匿于仙境。有时又现身于人间。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崙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搜神记》)

汉初名相张良。在辅佐刘邦取得天下之后。不愿为官。甘心隐居。他称自己要效仿古时候的赤松子。不乐人间荣华。只为求仙得道。

留侯(张良)乃称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史记》)

由此可见。全诗首字以“松”字入。其与隐者主题的联系真是妙不可言。

《而庵说唐诗》说:

夫寻隐者不遇。则不遇而已矣。却把一童子来作波折。妙极!

你没见着人就回去吧。偏偏跟个小童子有问有答。真是别有情致。

全诗靠一个小童子撑起局面。表面上看是一个家童代为应答。平添生趣。可深思之下。似乎又有一层暗示:隐者成仙得道。此刻返老还童。

这可不是脑洞大开。信口开河。古典文学作品常常以可爱的小仙童作为长寿青春的象征。在古代典故中仙人化为小童的故事更是很多。

如“八公化小童”的故事。

相传淮南王刘安好仙术。曾有八位老者求见。刘安的门客说:我家王爷所好是长生驻颜之术。你们这些糟老头子还是请回吧。话刚说完。八位老者竟然全变成十四五岁的小童子。过了一会儿。又都变回老者模样。门人大惊。赶紧进去通报。

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水经注》)

八公皆变为童子。年可十四五。……八童子乃复为老人。(《神仙传》)

另一则故事更加广为人知:《水浒传》开篇所讲洪太尉访张天师事。

洪太尉奉天子之命去龙虎山请张天师入朝祈禳。屡遭凶险波折后。在山凹处遇到一个骑牛吹笛的小道童。便问可知张天师在何处。道童笑了一声。也不回应。吹着铁笛。转过山坡去了。洪太尉到达山顶道观。说起来时经历。道士告诉他:“太尉可惜错过。这个牧童。正是天师。”

整个故事读来委婉有致。一个小童子形象把张天师的神异完全渲染出来。

在那些奇幻的神仙故事中。仙人可能即是小童。小童可能就是仙人。一个稚气未脱的总角小童。更能映衬出仙家气象。

如此看来。《寻隐者不遇》中的小童说不定正是隐者本人呢。寻访者不是没有遇见隐者。而是当面错过了……

现在再来回顾全诗。当又有新的一重境界。

首句“松下问童子”:问的是“隐者去哪了”?可没想到。这隐者就是赤松子、八公一样的高人。此时他若隐若现。只是仙家之趣。凡人不识。——这一问。即是通篇之疑问。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隐者。采长生之药于山林。是庞德公一样的人物。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这座山。就如同汉末庞德公隐身不见的鹿门山一般。

末句“云深不知处”:云腾雾绕。虚无缥缈……以此做结。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四川省排在前十位的高中有哪些?在全国有哪些影响力?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感谢小秘书的邀请!关于四川高中学校的排名。目前网上有很[&h...

说到浙江人,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作为一个浙江人。我来回答一下吧!虽然浙江的天气有些湿冷。[&...

演员杨烁的演技如何?你最喜欢他哪一部作品?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科班出身的杨烁演技是在线的。参演的多部作品都有一定的影响[&...

有什么名贵清奇一些的多肉植物推荐?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谢邀!随着多肉普通品种繁殖太多。2018年的多肉价格可[&h...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08:26:29

    隐者,庞德,童子,赤松,唐诗,小童,贾岛,长寿,太尉,问答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08:26:29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什么诗或者词是大众误解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08:26:29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句诗本是杜甫的七律《客至》的颔联。意思是:洒满落花的小路不因为有客人到来而打扫干净。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