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首发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当然是道台比知府大了。

明清两朝。地方行政分为省、府、县三级。

省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明初。最早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主管民政。俗称“藩台”。从二品。

按察使主管司法。俗称“臬台”。正三品。

这两个长官。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政治地位是一样的。都是知府的直接上级。皇帝的直接下级。对皇帝直接负责。

明初。皇帝之所以要把省一级的管理权限进行分割。主要是为了让布政使和按察使在基层相互制约。避免像元朝那样。封疆大吏在地方上一家独大。造反威胁朝廷。

但这样的分权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那就是如果碰上难搞的事情。比如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外患入侵。布政使和按察使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办不成事。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明朝中期。藩台衙门和臬台衙门就经常扯皮推诿。

于是乎。后来的明朝皇帝就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上。增加了巡抚。(明朝地方还有一个都指挥使。与布政使和按察使合称三司)

每当地方上出现难搞的事件时。皇帝就派巡抚下去。统筹指挥三司解决问题。

巡抚这个官职。俗称“抚台”。

起初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皇帝才临时设立。派京官下去。不需要了。就撤销。把官员再召回朝。

后来。明朝皇帝觉得常设巡抚。更便于对地方进行管理。于是。巡抚才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职务。成为一省最高领导。管理三司。常驻在地方。既管理地方的行政、司法、经济。也管一部分军事。

又后来。到了明末。由于战争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外患或内部的农民军。经常是跨几个省运动作战。

于是。皇帝在巡抚之上又设立总督。负责两到三个省的行政、经济、司法和军事。

总督这个官职。俗称“制台”。

起初也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才设立。不需要了就撤销。

后来。也是因为皇帝觉得常设总督。更便于管理地方。于是总督也变成了固定职务。成为两至三个省的最高领导。

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关系一样。总督和巡抚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它们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区别只在于。总督往往统辖数省的行政、经济和部分军事权。而所有的巡抚都只统辖一省行政、经济和部分军事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布政使和按察使是总督和巡抚的下级。但总督、巡抚对布政使、按察使没有任免权。只有评价权。

也就是说。朝廷考察布政使、按察使时。总督和巡抚的评价。能影响布政使、按察使的升迁或降级。

但是。督抚不能直接任免藩台和臬台。二司长官的任免权。在皇帝手上。

这一点在很多历史剧中也有演绎。

比如《雍正王朝》中。江苏巡抚李卫要在辖区内推行“摊丁入亩”。

他让江苏按察使落实政策。但按察使黄伦故意顶着不办。李卫无法撤换黄伦。最后只能想别的办法。才搞掉了黄伦。

清朝入主中原后。大体借鉴了明末官制。

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均保留。

布政使依然是从二品。

按察使依然是正三品。

巡抚固定为从二品。与布政使一样。但如果巡抚加兵部待郎衔。则为正二品。

总督固定为正二品。比巡抚高半级。但如果兼兵部尚书衔。则高配至从一品。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清朝的总督和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书记或省长。那清朝布政使和按察使。就相当于副省长。

既然是副省长。那布政使和按察使。自然就有助手了。

布政使的助手。在明朝叫左、右参政。品级为从三品。

左、右参政之下。还设有左、右参议。品级为正四品。

按察使的助手。在明朝叫按察使副使。品级为正四品。

按察副使之下。还有佥事。品级为正五品。

这些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按察副使。佥事。其实就是“道台”的前身。

他们的工作就是替布政使和按察使。下到府县巡查工作。负责收税和监督。

只不过。他们当时的正式职务还是布政使参政或按察使副使。还不是道员。

他们的身份也是布政使或按察使的属官。还不是独立的一级。

清朝入关后。起初和明朝一样。

但到了乾隆时期。估计考虑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任务也很繁重。无法对每一个州府厅都能做到有效的管理。于是便干脆把各省划分为若干道。把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派到各道坐镇。

布政使派出的副手。叫“守道”。

按察使派出的副手。叫“巡道”。

另外。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之下。也有道员派到各道。分别为“河道”和“粮储道”。

于是。之前所谓的布政使左、右参政;布政使左、右参议、按察副使等职务。就全部一并取消了。只留下守道和巡道。全部统称为道员。一律为正四品。

而这样一来。道员就脱离了两司。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变成了布政使、按察使与知府中间的独立的一级。

道员变成正式的一级后。知府若有文书。必须要先上呈给道台。由道台转送两司。最后再由两司呈报给督抚。

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朝的知府。就降了半级。从明朝的正四品。降为从四品。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下级。变成了道台的下级。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中后期。道台还有了向皇帝密奏的权利。是皇帝监视总督、巡抚和两司长官的眼线。而这种皇权特许的密奏之权。是知府不具备的。

所以说。道台比知府地位高。无论是品级还是实权。都比知府高。

当然。这里说的知府只是一般知府。如果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那又另当别论。

因为这两个府的知府。地位特殊。都是正三品官阶。比道台要高。

其他观点:

道台是清朝特有的一个官职。可别小看道台。其地位要比知府大上不少。

道台又称道员。是清朝一个特有的官职。其他朝代并不存在。而在清朝。道台属于一个“万金油”般的角色。

清朝时。对于地方上的行政级别划分共分为省、府、县三级。其中。省的级别为最高。而省里最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就是我们熟悉的总督和巡抚。

不过。总督和巡抚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比如。清朝总督的官阶。一般是正二品。而巡抚的官阶。大多数则是从二品。

除了官阶高低有所不同之外。两者所能行使的权力范围同样也有区别。

清代的巡抚。一般是掌管所在省的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而总督有时候可能会督管多省。

尤其是在清朝。总督督管多省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在电视剧中也会经常看到。比如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

像李鸿章、张之洞以及袁世凯。就曾经先后担任过湖广总督。

清朝之所以要设置负责多省事务的总督一职。就是希望通过总督。来加强对地方上的管理。并且。总督最大的作用。就是协调各省、各县。以达到统一事权的目的。

同时。有一个负责多省的总督存在。还能起到防止各省之间互不相熟。遇到事情互相推诿的情况发生。

除了地方上的总督之外。清朝还设有专管某项具体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

这类总督的最大特点。就是只负责与职务相关的具体事宜。而不是像地方上的总督那样全面抓。因此行政级别也就相对低了很多。

不过。不管是总督也好。还是巡抚也好。其设立的根本。还是古代皇帝鉴于协调统筹地方事务才来的。

也就是说。总督和巡抚最早的性质。是属于“特派员”性质。比如像明朝时。就是在朝廷需要处理某项事务时。委任某个官员担任总督去办理。而该项事务办理完毕后。总督一职也会被撤销。

只不过。到了后来。明朝的皇帝看这种特派方式比较好使。才逐渐将这两个官职给固定了下来。而清朝入关后。沿袭了明朝的官制。因此总督也就继续被沿用。

而在明清两代的官制中。除了总督和巡抚外。省一级地方上。还存在有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一职。源自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为削弱和分割地方上的权力。撤除元代的中书省。设立布政使司。并设左右两名布政使。分管全省民政事务。

当然。一个省的行政事务。不仅仅只有民政。还有十分重要的“刑名”。而为了不让布政使专权。按察使就派上了用场。

按察使这个官职。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不过。当时的按察使。主要职责是巡察、考核吏治。说白了就是皇帝派出去的督察员。

而到了宋代。按察使不再负责考核吏治。而是专一负责一省的司法刑狱。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官制仿照宋朝。不过。在一省的行政长官中。又增加了都指挥使。也就是说。最初明朝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

这三者中。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军务”。三者统称为“三司”。

清朝入关之后。裁减掉都指挥使司。只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因此也被称作为“二司”。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得知。总督、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均为省一级的行政长官。而在他们之下。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府。

知府这个官职。起源于唐代。最早叫做府尹。其具体职责为“掌宣教化。岁行属县。观风俗。录囚徒”等。

但从工作主要职责上来看。唐代的知府与后世朝代的知府大同小异。不过。行政级别却相差不少。

唐代时。知府为从三品。但在宋代和明代。知府改为正四品。到了清代再次降级。变为从四品。

而在知府之下。就是地方上最后一级行政单位。也就是县令。又称作知县。

说完省、府、县这三个级别的行政长官。我们再来说说清朝一个独有的官职。也就是前文所说有“万金油”之称的道台。

在清朝之前。是没有道台这个官职的。道台真正意义上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顺治年间。

前文讲过。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固定的是布政使和按察使。而既然作为一个省的最高长官。那么身边自然有助手。来帮助他们处理日常政务。

这些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助手。在清朝分别叫做“参政”和“按察副使”。

而在“参政”和“按察副使”之下。还设有参议和佥事。其工作职责同样也是协助布政使和按察使处理各项地方上的事务。

比如下去收税。再比如监督各县。代表布政使和按察使对官员进行巡查。说他们是一省之长的秘书也不算为过。

而这些人。就是清朝道台的前身。

乾隆登基后。考虑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繁重。就有心想帮助他们减轻部分工作负担(其实也是为了监督和分解地方长官的权力)。就有意把参政、按察副使等助手级别的官员。单独划分出来。

如何划分呢?就是把全省分为若干道。并把参政、参议等助手。分别派往各府各县去坐镇。以监督当地官员。

这样一来。原本是助手角色的参政、参议。就成了一个独立的官职。因其负责的是一个或者多个道。所以也被称作道员。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的道员分工非常详细。河、粮、盐、茶等事务均由不同的道员负责。而其官职名称也跟随其负责的事务不同而不同。

比如负责粮食的就叫做河道。负责盐茶的就叫做盐茶道等。另外还有“守道”和“巡道”。

而从行政级别上来说。道员是低于总督、巡抚以及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但同时又高于知府。因此。道员要比知府大上一级。

另外。清代的道员官阶一般为正四品。这也比知府的从四品要高。

那么。道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与上下级之间进行运作的呢?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某个地方的知府。有事情需要向该省的布政使汇报。就需要先看所汇报的事情属于哪一道。

确定完哪一道之后。比如粮食问题。知府就会将文书递交给相关的道员。也就是粮道。再有粮道审核之后。递交给上一级的布政使。

之所以说道员是”万金油“。是因为其本身就具备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地方上的事务。需要道员向上传递。而省里有什么指示。同样也需要道员向下传达。

到了后来。也就是乾隆末年和嘉庆初年时。道员的权力得到了增加。当时朝廷下令。道员有密折封奏的权力。这就让道员地位更高。

因此。为了以示尊敬。逐渐有人开始称呼道员为道台。久而久之。道台这个称呼也就流传开来。

不过。道台有一点很特殊。他虽说比知府级别要高。但却不像知府那样具备地方行政单位性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道台与最早的总督在性质上类似。都是属于“特派”性质。

只不过。总督是朝廷特派。而道台则是由省里特派。

要是套用在我们现代。道台的行政地位。有点像省级的事业单位一把手。比如税务局一把手、水利局一把手等。

也就是说。道台所能行使的权力。仅限于其负责的那个业务领域。而在这个业务领域之外。道台是无权插手当地事务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清代各省的道台数量不一。并且道台的设定。也会根据该省的经济、人文。甚至包括所在区域的不同而设定。

比如。在江南等地。由于这里是粮食和财税重地。因此粮道官就会相对多一点。而在沿海城市。则设立有内地没有的海防道。这种情况。在清朝十分常见。

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台本身确实具备“特派”性质。说白了。道台就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而由于负责的区域和业务范围不一样。导致了清代的道台级别不一。有些道台因为所处重要之地。其级别就很高。甚至还有人做到了二品的地步。而有些偏远处的道台。没有什么能够对其进行支撑。因此级别就很低。只能止步于四品。

而这种品阶高低不一的情况。就造成了有些时候尊卑不分的事情发生。在光绪年间。就有大臣李慈铭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在他看来。当前的道台在品阶上“ 尊卑不别。等级不明” 。常有越级加封的例子。这样就会让其他官员心生不满。并且还会造成官员们对朝廷的官位晋升失去敬畏之心。

因此。李慈铭就建议。应该把道台固定在某个品级。不能出现太高品阶的事情。

不过。他的建议最终并未获得批准。而在此之后。由于清廷大量缺乏人才。因此跳级加封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最终形成泛滥。

综上所述。清代的道台。属于是省级行政机构为了更进一步的细分权力。所衍生出来的派生物。是介于省级与府级之间的一个特有官职。而由于其行政权力的特殊。因此道台就要比知府大上一级。

其他观点:

清朝设立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统治者全国设了18个行省。设府188个。设县1546个。

而在编织里。里面没有“道”一级行政机构。

道的地位非常微妙。说它是地级市。却又不是;道台的身份一言半语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它是四品官。有时候是三品。甚至是二品、一品。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大清朝道台是四品官。而且最低为正四品官。甚至有的道台是从三品官。个别情况下道台还是二品;知府也是四品官。但最高是从四品。道台当然比知府大。

说起清代的官职。最广为人知的怕是知府。所以才会有那句脍炙人口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道台知名度虽然不那么高。但是他们的俸禄比知府高得多。年收入(年俸 禄米 养廉银)在是知府的两倍左右。

所以说同为地方官。大清的“道台”。比知府的“人气”高得多。

比如蒲松龄小说里有王道台。冯骥才小说里有贺道台。陆士谔小说中有风流道台。

鲁迅小说《故乡》里虽然没有道台这个角色。但也有道台一词出现。

迅哥儿的老邻居杨二嫂曾经非常羡慕地说“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

《故乡》描述的是民国时期的场景。宣统皇帝已经退位。百姓还对道台津津乐道;道台的牛气可见一斑。

清朝末期的刽子手徐锡麟。就是捐道台的资格去安庆任职。进入大清官场。

清末首富盛宣怀的大公子。曾是湖北候补道(候补道台)。官至二品。

盛宣怀的合作伙伴。有打工皇帝之称的清末巨富郑观应。在富可敌国的情况下。也买了个侯补道的官。

就连慈禧的弟弟桂祥。也梦寐以求当粤海关道员。

“道台”(道员)魅力为什么这么大?

道台。是大清首创的官职。在清朝建立之初称为“道员”。

清代的地方机构跟中国历代没有什么不同。也是分\”省、府、县\”三级。

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他们是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其中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省下面一级是府。府的首长是知府。知府最初为正四品。后来降级为从四品。

县是封建王朝最低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衙的长官是知县。级别是正七品。即人们常说的七品芝麻官。

清朝建立之初。道员官阶并不固定。是临时性的兼差;直到乾隆时期(乾隆十八年)。道员的官阶才固定下来。一律定为正四品的地方长官。

个别情况下。道台也有成为正三品甚至正二品的。比如盛宣怀的大公子。

红顶商人胡雪岩。也曾经捐了个道台。级别就是二品。

甚至在个别朝代。比如在乾隆嘉庆时期。个别道台还像钦差一样。代表皇帝行使职权。到各地完成使命。手握“密折封奏”的大权。

到了光绪时期。道员的级别更高;光绪时期的御史李慈铭曾经说过“今则外官道员多至二品。其封皆至一品矣.”

能赚“十万雪花银”的地方知府。权力显然不能跟道台比肩。

之所以那么多人对道台趋之若鹜。 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级别高。而是权力大。是个肥得流油的差事。

道台级别虽然是介于总督、巡抚和知府之间。但严格地说。道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地方行政机构;或者说道台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性质。实际上它不过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怎么说都比知府级别高。

以《光绪会典》记载。清代的道台。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巡道”。另一种是“分守道”。即“民事行政道台”和“具有特殊职能的行政道台”。

前者是省级督抚和地方府县官员的承上启下的联系人。既有“观察”(监督)地方行政的权力。也有署理河务、水利等地方事务的职能。

后者则专门负责特殊事务。即外快非常多的行业。比如“粮道”、“盐道”、“河务道”、“提学道”、“茶马道”、“分巡道”、“海防道”、海关道。屯田道等。

在清代的地方行政体系里。“道台”责任重大。权力不小;他们既肩负着监督行政官员的责任。又负责多项关乎国计民生。油水很多的事务。

官大一级压死人。知府见了道台。都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怠慢;因为有时候他们不仅掌握辖区经济资源。还掌控那里的人事组织资源和司法资源。

比如《官场现形记》中何藩台是盐法道的道台。在任期间让几个兄弟、幕友充当掮客。进行公开卖官。

不仅如此。道台中的巡道还主管理刑名诉讼诸事。负责纠正冤假错案。

即使地方驻军将领。也要看道台脸色。不敢得罪他们。

因为部分道员还额外加兵备衔。此类道员皆可节制所辖境内的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军队将领。成为该辖区最高的文武长官。

而且在特定时期。有的道台本身就是更高级别的官员兼任。其职权可想而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是地方行政的枢纽。地位非同小可。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清朝末期。那么多风云人物。都要对道台一职趋之若鹜。不遗余力要捐一个道台。以此为荣。

即使不在关键部门的道台。手中掌握的实权也比知府要大。掌握的资源也比知府多:而且最叫知府羡慕的是。他们管的具体事务少。肩膀上的责任轻。活得逍遥自在。

比如的所谓的“粮道”。每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是运粮。而是负责省一级行政机构的应酬。即招待官员。筹备宴席。

把上级藩台臬台(省级最高长官)各衙门都叫来聚餐。交流工作经验。

清末哈尔滨的道台府。里面有16个厨子。长年忙得不可开交。负责招待各路官员、各国使节。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

京城的官员等重要客人到道台府。一般都用“鳇鱼宴”招待。宴席的主菜是鳇鱼。体长可达5米。重逾千斤。

由此可见。道台的工作压力主要是胃部压力非常大。对健康的危害可想而知。

尽管压力山大。但大家越是艰险越上前。

曾经担任光绪年间江西道员的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直言不讳地说:自己作为陕西粮道的“道台”。为避免失去工作。每年要给西安将军送五次礼。每次白银在800两以上。这还不算。每个季度还要给陕西巡抚送礼。每次白银不低于1000两。

至于给门包等人的“礼金”同样非常可观。甚至高于给上司送礼的金额。

“道台”如果用自己的俸禄送礼。恐怕早就倾家荡产了。他们合法收入不吃不喝也不够花的。

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投入产出比太高。送礼的钱没有一分钱需要自己掏腰包。

无论是“粮道”“盐法道”还是“河道”。都是大清朝支出最高的项目。(清王朝每年花在“河工”上的钱。几乎占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三十)而且河道和盐道根本没有办法核查账目。

洪水来了。不顾一切加固堤坝、抗洪救灾。你能算出往河里投入多少石头和沙袋?

至于食盐。在运输途中也是要损耗的。损耗多少怎么计算。谁说了算?

如此“肥缺”谁都舍不得失去。它是聚宝盆。能招财进宝。为了保住它就要舍得付出。上下关系打点好。

这就造成了一个怪现象。越是投入多。洪水越是泛滥成灾;越是损耗大。运到的官盐量却逐年减少。

晚清《见闻琐录》里更做过统计:每次清王朝治河的经费。“河督去十之一。河道、河厅、师爷、书办、青役 以次亦各去十之二。”基本啥活没干。就给分个精光。《清俾类钞》也记载。只要有“河工”。“河道”必然组织宴席。一顿宴席要吃三天三夜。宴席上云集各种奇珍。类似“折腾”里。“道台”们都是其中连接各方利益的“中坚力量”。

如此特殊角色。也就不难理解“道台”们为何受欢迎。甚至惹得晚清有钱人们砸钱买。

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里有一句入木三分的话:“江南有三多。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多。”

道台是大清行政官员。应该为君分忧。为国尽职。为民楷模。

可是事实上他们早就忘了自己的职责。干的是中饱私囊的把戏。表面道貌岸然。背地里肮脏无比。

从早年的“朝廷枢纽”。到与“婊子”“驴子”成为一丘之貉。叫人啼笑皆非。

由此可见。道台不但级别比知府高。贪腐起来也比知府厉害;三年清道台。何止万两雪花银?

大清“道台”们的堕落。何尝不是晚清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什么人真心不适合学(AE、剪辑、合成、三维、等)影视后期?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早上好!我是游飏晴空。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什么人真心不适[&...

婚姻里丈夫和妻子相敬如宾好吗?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感谢您的邀请。婚姻里丈夫和妻子相敬如宾好吗?回答您没什[&h...

平民可以杀死入侵国家的士兵吗?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谢邀。可以。像传当年如果不是有三八大盖。三个日本兵却敌[&h...

BBC年度之声里出来了哪些知名歌手?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查了一下资料。提取了答案。希望能解答你问题。50Cen[&h...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15:08:14

    按察使,知府,总督,巡抚,清朝,地方,明朝,道员,行政,皇帝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15:08:14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15:08:14

    当然是道台比知府大了。明清两朝。地方行政分为省、府、县三级。省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明初。最早是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