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何会早逝,他与商鞅谁更艰辛劳累?
首发

秦孝公为何会早逝,他与商鞅谁更艰辛劳累?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人的寿命长短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孝公早逝除了其生命基因、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重要因素外。我认为其短寿的原因主要与他太过劳心而透支生命有关。孝公与商鞅谁更艰辛劳累这个问题很明显。用现在的话说。孝公是老板。负全责。压力最大。公司的一切都须操心。面面俱到。压力山大。商鞅被孝公聘来的CEO。是帮老板打工。虽说也尽心尽责。鞠躬尽瘁。但毕竟是助手。责任和压力自然没法与老板比。何况在商鞅来秦前。孝公已操劳多年。所以当然是孝公更艰辛更劳累了。

其他观点:

人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暴自弃。自生自灭;另一种就是发愤图强。绝地重生。

秦国从春秋时代穆公称霸后。便逐渐沉寂下来。到秦献公继位之前。更是经历了四代动乱。频繁内斗消耗了秦国多年积累起来的国力。秦国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秦献公继位后在军事上面接连获得了几次对外战争的胜利。极大的鼓足了秦人的士气。但也让本来就在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秦国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光靠战争和一腔热血。是解决不了秦国多年遗留下来的国力贫弱问题的。秦献公的一辈子都在厮杀。但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意识到这解决不了秦国的问题。但是他已经老了命不久矣。只能把这个重担交给儿子去完成了。

秦国秦献公去世以后。其子嬴渠梁继位为秦孝公。秦孝公继位的时候已经二十一岁了。他清楚的意识到秦国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此刻秦国的内外部环境都很不利。从外部环境来讲:这时候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十几个小国林立。楚国、魏国和秦国接壤。魏国修筑有一道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有巴郡。黔中等地。各位都把秦国当做未开化的蛮夷之邦。予以鄙视。不准秦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议盟誓。从内部环境来看。秦国无法久矣。国内的保守贵族势力控制了国家大部分权力。秦君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同时多年征战让秦人生活困苦。大多数人战而无功、战而无爵。缺乏为国家而战的动力。

目睹这种情况。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秦国已经到了不变不行、不改既亡的危险境地了。守成不为自己会很轻松。但于国却没有好处。进取自己会经历百般辛苦。但国家可以获得长治久安。面对选择。秦孝公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一条最为艰辛的路。

想改变就要知道目前的问题在哪儿。找到关键确定改什么、变什么。不然就是欺世盗名的假道学。

秦孝公是要做实事的。因此。他首先分析了秦国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分析秦国当前的情况。秦孝公意识到秦国现在最缺少的是人才。因为秦国贫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不屑于入秦。于是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向东方各国征求人才。这份求贤令文字不多。行文也不华美。但是在魏国的中庶子商鞅看来。却是五百年来的雄文。因为文中不仅承认了秦国国君的无能。也提出了秦孝公自己的主张。将它公诸于众。不开空头支票。天下人都可以监督于自己。从中可以看到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和勇气。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

求贤令第一部分回忆了秦国秦穆公时期建立的霸业;第二部分则说了秦国四任君主的昏庸无能。导致了秦国国力大损为诸侯所不耻;第三部分说秦献公继位后励精图治。为企图恢复秦国往日的霸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秦孝公写出了自己继承秦王之位后诚惶诚恐。生怕国家不能发展。辜负了先王的重托。成为秦国的罪人。秦孝公虽然有变法图强的决心。身边却没有像名相百里奚一样的贤臣。因此发布了这份求贤檄文。渴望能够得到辅佐自己达成目标的有志之士、有为之人。给予其封疆裂土、高官厚禄都在所不惜 。

因为有了秦孝公这样英明的君主。才能吸引来商鞅这种百年难遇的变法强臣。

秦孝公的这份诚心。打动了当时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商鞅西行入秦。在见秦孝公之前。商鞅先找到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要想说服一个大人物。首先让这个大人物身边的信任之人能认同自己。这一点十分重要。通过和景监的攀谈。商鞅获取了景监的信任。景监也决定将这位大才引荐给秦孝公。

商鞅见到秦孝公后。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先给秦孝公谈王道。谈霸道。搞得秦孝公昏昏欲睡。秦孝公斥责景监。问他为什么将庸才引荐给自己。白白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史记·商君列传》

直到这个时候。商鞅才最终提出了自己的富国强军之策。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两人秉烛长谈。竟然几天几夜都没有终止。

变法的阻力是巨大的。老氏族的代表人物甘龙和杜志极力反对变法。于是秦孝公在王宫组织了一次论辩。让商鞅和守旧势力展开论战。说明秦国到底需不需要变法。表面上看是想让商鞅将甘龙、杜挚说的哑口无言。但实际上双方却是平分秋色。变法与不变法要根据具体的国情而定。并不是一定就要变法。变法怎么变也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但通过这次论辩。秦孝公进一步确立了自己变法的决心。因为无论甘龙、杜挚也罢。商鞅也好。真正决定变法或不变法的关键在于秦孝公。这次论辩的实质是秦孝公让商鞅给自己一个必须变法的理由。来坚定自己变法的决心。

很多人提到商鞅变法。总是说商鞅是变法的主导者。而实际上商鞅不过是变法的策划和执行者罢了。

变法的决心要秦孝公来下。变法中的阻力需要秦孝公解决。商鞅的职责是制定法律的细则。并负责严格的执行。在遇到阻力和困难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太子犯法的时候。只能由秦孝公亲自出面。没有君主的支持。变法便不可能成功。变法成功了。最大的受益者是秦国。变法失败了。最大的遭殃者则是秦孝公。

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史记·秦本纪》

作为主导和决策者。秦孝公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但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却不是他的强项。而这是精于刑名之学的商鞅的强项。因此在太子犯罪的问题上。商鞅负责提出了一个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秦孝公则是决定是否按这个方案去做。

对魏国发动河西之战。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重新获得了河西之地。而在于通过这次战争培养了新势力。为秦法传承不绝创造了条件。

提到秦国和魏国的河西之争。大多数人的关注点是秦国锤炼的新军。毕竟这次战斗的战果太辉煌了。吴起为魏国打造的魏武卒。曾创造过以五万击破秦军五十万之众的辉煌。而商鞅和秦孝公锤炼着秦国新军。却在河西之战中击败了魏武卒。打破了其不败的神话。扭转了秦军的颓势。令秦人为之一振。

对于这件事。人们谈的最多的是商鞅不仅是法家也是兵家。他在改革上有很大的作为。在军事上也同样有很杰出的表现。也有人会议论商鞅不讲信用。利用欺诈的手段。欺骗魏国主将公子卬。获得了这场战争的不义之胜。但实际上。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河西之战的意义在于:培养了一批秦法坚定的支持者和捍卫者。

因为按照秦法。立有军功就可以获得爵位。一大批年轻人通过杀敌立功。实现逆袭进入了贵族阶层。从而对秦的老氏族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这个阶层获得权力或者命运的改变依靠的是秦法。因此。他们是秦法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捍卫者。

秦孝公和商鞅都清楚。光靠他们无法让秦法得以传承。继任的君主也没办法保证秦法继续推行。真正要让秦法成为成不变之法。唯一的方法就是让所有秦法的受益者成为秦国的当权者。这样才能保证秦法传而不绝、延而不断。如果说的艺术一点:融入秦人的血肉和思想。成为秦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商鞅之死是秦孝公为保证秦法继续推行。成为秦国不变之法的最后一招。

秦国变法三年有成。在这三年期间。商鞅出入宫闱都有卫士守护。面对指责他义无反顾。但这勇气和无畏的背后。是秦孝公坚定的支持和对反对的势力的压制。变法的实质是改变旧有的权力格局。进行重新的利益分配。这种事情没有国君的全力支持和绝对信任。是不可能实行的。做为既得利益者。没有人会主动放弃自己的一切。但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很多。因此就缺少进取的动力。这对于国家来讲是极为不利的。甘龙、杜挚做为代表。不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维护整个老氏族的利益。对于他们来讲。秦国的新生就是他们的末日。他们自然要极力反对。

但在秦孝公执政的时候。对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老氏族只是采取了压制。并没有做到赶尽杀绝。因为时机未到。新生的势力还不足以彻底取代老氏族。换血的工作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彻底完成。这些秦孝公是清楚的。因此秦孝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于商鞅所面临的处境也是洞若观火的。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史记·秦本纪》

但商君死秦法不可废。商鞅的死是彻底铲除守旧势力的关键一步棋。与其说商鞅护法的伟大。不如说是秦孝公早有安排。他的安排不是如何保护商鞅。而是如何利用商鞅之死。彻底扳倒守旧势力。完成秦国的蜕变。实现自己“大出东方”的夙愿。

秦孝公没有失望。他的继任者秦惠文王完成了秦一统天下的第二步。秦成为了影响战国局势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因此。在讨论商鞅变法的时候。不要忘记站在商鞅背后的秦孝公。所谓支持也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采取雷厉风行的态度。铁腕护法的手段。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干一场颠覆旧秩序、创造新国家的事业。







其他观点:

秦孝公43岁去世。因病逝世;商鞅变法期间。商鞅主要负责法令的制定和实施。秦孝公则要面对来自秦国上下的各方压力。表面上看商鞅很辛苦。实际上秦孝公更劳累。

秦孝公43岁因病去世。当时属于高龄

据民国时期许仕廉《人口论纲要》的分析。战国时期人均寿命大概在30岁左右。秦孝公活到43岁。算是长寿了。通过《资治通鉴》可以发现。战国时期大多数国君的寿命都不算长。主要原因还在于医疗条件有限。至于秦孝公。正当壮年早逝。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战争创伤。留下后遗症。

过于操劳。积劳成疾。

身染重疾。不治而亡。

商鞅负责实施变法。秦孝公须统筹全局

变法是一件大事。会触动到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老贵族的利益。秦孝公需要时刻面对三个问题:法律的制定是否符合国家实际。遇到大规模的反对该怎么处理。万一失败该怎么收拾烂摊子。稍一不慎。就可能面临身败名裂。乃至国破家亡。秦孝公的压力可想而知。

第一个问题: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这方面主要是商鞅负责。但秦孝公要最后把关。商鞅毕竟是外来者。对秦国实际情况不可能非常了解。比方说秦国的历史、民俗风情、贵族的特殊作用等等。政策合理的话。百姓都会称赞;万一出了差错。最终还是要秦孝公来顶缸。谁让你是秦国国君呢?

第二个问题:大规模反对。来自贵族和来自民间的。来自贵族的压力。绝大多数是秦孝公在顶着。虽然他们不敢明面反对。但私底下暗潮涌动一直存在;战国和现在不同。嬴氏家族能取得国家的最高统治权。最重要的还是这些贵族的支持。因此秦孝公需要不停地和这些贵族周旋。任何时代。底层百姓都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基础动摇国家就不会稳定。《大秦帝国》里每一次发生大规模的民间纠纷。秦孝公都是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就是最直接的表现。

第三个问题:历来变法。都存在失败的变数。而且常以失败居多。作为国君的秦孝公必先考虑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史书上记载不多。《大秦帝国》(电视剧)里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说让子岸驻扎国都附近、老叔留守旧都雍城就有这方面的因素。

变法每深入一步。秦孝公肩上的压力也会相应加大一分。日复一日。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悲哉!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好玩的手游有什么推荐,下载手游平台推荐?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手游目前经常玩的游戏不多。暂时能想到的推荐手游大概是以下[&...

Dota2天梯既然是个零和博弈,为什么高分的选手越来越多?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HELLO。我是dota菜鸟。很高兴回答问题。天梯高分[&h...

iPhone X碎屏维修要多少钱?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虽然iPhoneX还没有正式开卖。但是已经有不少网友预[&h...

想做淘宝卖衣服,不知道哪里取货源?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货源渠道其实很多。如果想方便一些可以选择阿里巴巴。阿里巴[&...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15:42:49

    秦国,商鞅,魏国,国君,河西,自己的,国家,史记,贵族,氏族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15:42:49

    没想到大家都对秦孝公为何会早逝,他与商鞅谁更艰辛劳累?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15:42:49

    人的寿命长短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孝公早逝除了其生命基因、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重要因素外。我认为其短寿的原因主要与他太过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