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首发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重阳节。又称“踏秋”、 登高“避灾”节。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古时民间庆祝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活动。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是。重阳之日登高赏秋、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等。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重要主题。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呢?据传。西汉刘邦时期。重阳节只是宫廷和大臣、高官之家活动。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被赶出了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扶风贫民一个段儒的。她把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习俗带到民间。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由此。重阳节便在民间生根。并广为流传。

九九重阳的的说法。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易经》以单数为阳。九是最大的单数。九者久也。为九爻极阳。九月九日为双阳。即重阳。屈原在《远游》诗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祀祖先。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在汉代。就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代诗人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重阳节有夜宴习俗。可见南北朝前。人们在重阳节这天求长寿及饮宴的习惯。由此。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人们祝愿健康长寿。重阳节习俗。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选择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佩戴茱萸、还要吃重阳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也会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的活动。

关于九九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南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意为: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一带出现了个瘟魔。只要它出来。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百姓受尽了瘟魔恨透了。当时汝南有个年轻人名叫恒景。这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遍访仙师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深山古洞里找到了仙人。仙人费长房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一天。费长房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临走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他的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正是九月九日早晨。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天上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接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气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向前迈步。只见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直奔山下。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就把温魔刺死了。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就这样地流传下来了。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很多。下面列举几个为读者参考: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毛主席《采桑子 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李清照 《行香子·天与秋光》: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其他观点:

揭秘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八十回的谜底

一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启迪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高远。《红楼梦》全书共八十回。不是丢了后四十回。其就是根据重阳节九九八一文化内涵设计的。受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启迪而少了“一回”。登在第一回的“高处”(下半回的“一日到了中秋住节\”后的内容)。成了八十回。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有登高、敬老、头上插茱萸的传统习俗。人们对其文化内涵一直不十分清楚。现在我破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至十这一条龙、应用数学所代表的内容。就明白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极端的重阳(九九)思想意识要节制;登高的文化内涵是:九九八十一的意思。即避免极端。更上层楼。回到开始的原始科学社会初心(一)。上升到高级的科学社会。返老还童;插茱萸的文化内涵是:“家家都把红旗挂\”。人人都把红茱萸插。永保青春“朱”红色须“臾”不变。像茱萸果这一长椭圆形一样。至极而返。完成交换、票决之道的惊险跨越。所以。茱萸又叫\”越椒\”。

曹雪芹明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阳节这一文化内涵。以此设计出了《红楼梦》八十一回。并受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启迪而少了“一回”。登在第一回的“高处”(下半回)。成了八十回。

其思路:作者孤独地在“反认他乡(封建社会)是故乡(原始科学社会)的异乡。成为拉关系走后门的封建官僚另类“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爱的建立原始科学社会的伟大父母。遥知原始科学社会的“兄\”的“弟\”科学社会“登高处\”。“遍插茱萸\”、红旗。“少一人\”说了算的人治社会。“此系身(当时封建社会)前身后事。即《红楼梦》开头的第一回中的甄士隐\”真事隐\”的意思。

因此。在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登高、敬老、头上插茱萸时。要知道其节日文化内涵。

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

(文/刘树成)

其他观点: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易经》中重九阳数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据说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人纪元通用干支。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正月建寅。第九个月为戌月。戌为火库。戌月火入库。戌在位西北方处《洛书》乾卦之内。季秋戌月“大火”(心宿二)随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在西偏北方位隐退潜入于地面。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易·乾》

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这也是重阳节相关仪式、信仰的民间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古代的祭仪情形可以从江南部分地区的重阳祭灶(家居的火神)习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重阳节”之名称记载。始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不断延展丰富。

据文献记载。在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王宫中进行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据记载。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清。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近现代。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农历九月九日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阳这一日。各地都有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活动。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习俗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重阳登高

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始于东汉。传说当时河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辞青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清明节)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如果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享宴求寿

重阳节的求寿之俗。有现存文献记载的最早见于汉代。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在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加入了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重阳时节的大型饮宴活动。其实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祭祀宴饮发展而来。

饮菊花酒

饮菊酒: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各地习俗

国内

【广东】广州过重阳节。民众登白云山。赏秋、健身。吴川地过重阳节。享宴高会。摆敬老宴。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阳江市过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纸鸢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

【港澳】在港澳人的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在港澳地区。古老的重阳节。今已演变为一个多元化的节日。

【广西】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清明是春祭。重阳作为秋祭。重阳拜山是岭南风俗之一。慎终追远、顾本思源的传统数千年来沿袭至今。

【福建】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相传九月初九是妈祖羽化升天之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海南】海南过重阳节有登高望远、插茱萸、送“重阳糕”、“赶山猫”、洗艾叶水等习俗。

【江苏】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市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近年上海市杨浦区开展“欢乐在重阳”敬老爱老系列活动。

【浙江】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近年合肥热电组织开展重阳节慰问主题活动。

【云南】近年云南昆明举办“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主题活动。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四川】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陕西广大农村。重阳节这天。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插上青翠的茱萸。并且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山西】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2010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国外

【韩国】韩国古代将重阳称为重九。从新罗时代就有在这一天登楼吟诗的习俗。到了高丽朝。九月初九的宴会甚至成为带有国家性质的习俗。习俗活动主要有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日本】日本的重阳节于平安时代由中国传入。平安朝的王公贵族每逢农历九月初九便在宫中举办赏菊宴。日本人还会在重阳节前一天晚上将棉布放在菊花上。待重阳节被露水打湿后来擦拭身体。以此祈求长寿。习俗活动主要有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

【美国】美国旧金山是一个华人聚居的城市。每逢重阳佳节。花铺里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菊花卖。有些糕点铺还会卖重阳糕。许多华人社团举行敬老宴。一些老人服务中心也有许多义工去看望和帮助老人。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民间歌谣俗语中有很多是关于岁时节日的。重阳节也不例外。下面这几则都是有关重阳节的歌谣俗语。体现出了重阳节饮菊酒、放风筝的风俗。以及在重阳这日占卜天气的风俗。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八月中秋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仫佬族)

重阳节。又试话登高。究竟年年如是。有乜功劳?虽则系如画嘅秋山。游吓亦好。做乜偏要向往重阳个日。至晓得风骚。你话敢样就可以避灾。亦何不大早。点解你单身前往、又试剩落个的妻孥。开讲话一部通书。都唔睇得到老。况系个的区区陈迹。重驶乜咁心操。既系你上日唔知。我亦唔怪得你去做。唉!悭吓脚步。何苦去寻烦恼。不若静坐思量。想吓边一样可图。

九月九。个个都去登高。你睇个班嫩仔。走得气嘈嘈。放起个只纸鹞在高处舞。扶汉声声(响弓声)。唤起个的懦夫。总系企在个处风头。须要努力正好。虽有声威。可惜你未满羽毛。怕只怕失足云霄。个阵就遗恨万古。咪估个条包索。可以把天箍。既替得个佬流灾流难。边处唔流到。唉!难把身世顾。只望得天怜悯。俾你有点功劳。

神话传说

《续齐谐记》: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被附会上一个神话传说作为登高习俗“起源”。该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民间演化版本: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显然。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只是一个附会的荒谬传说而已。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大多数传统节日被附会上“传说”作为起源。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代建构替入的结果。

民间传说:

登高寻九节菖蒲:传说重阳节登高之俗是始于秦始皇命术士郑安期前往岭南寻找长生不老药。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九节菖蒲时。不幸坠崖。乘仙鹤飞升。

登高山带回雷电火种: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最近感觉自己戾气越来越重,爱发火,怎么办,求指点?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首先。戾气太重的人。往往太情绪化。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

中国有句话叫,三十而立四十知天命,哪位给解释一下啊?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三十而立。立身立业离家。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王勃《滕王阁序》惊为天人之作,你是否因为喜欢而一字不漏地背下呢?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王勃不愧为初唐四杰之首。一篇即兴之作《滕王阁序》精绝古今[&...

视频,音乐,书籍最多的软件分别是什么?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音乐是QQ音乐。不过我用网易。因为用的久了。习惯了这个界[&...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0月2日 01:55:17

    重阳节,重阳,茱萸,菊花,习俗,长寿,饮宴,民间,文化,九九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0月2日 01:55:17

    没想到大家都对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0月2日 01:55:17

    重阳节。又称“踏秋”、 登高“避灾”节。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古时民间庆祝一般会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