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长平战败全军覆没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吗?
首发

赵括长平战败全军覆没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吗?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的看法在于。赵国失去与秦国继续对决的毅力!而非主将赵括之过!

秦国与赵国僵持。虽然占据优势。但秦国跨地域打击。后勤补给的损耗远超赵国。即便是伤亡运送都异常艰难!

而赵国此时。邯郸城内依旧歌舞升平。勋贵依旧醉生梦死。如果肯拿出财富分与百姓。或者与列国结交。只要后勤供养不断。取得最后胜利的必然是赵国!

但短视的赵国君臣。不愿与秦国过分的消耗。以使列国得利。又贪婪吝啬。导致平民艰苦。却将责任推到主张防守反击的廉颇身上!

对廉颇而言。秦国千里出征。为的便是建立功勋。这份迫切与赵国的松散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这样的士兵。即便能够击退秦军。损伤将是难以承受!

坚守不出。即便秦国能取胜。可保赵国元气不损伤!打和谈判。至少也处于有利的态势。如果运气好。秦国断粮。防守反击取得胜利。不仅可以吞并上党之地。还能削弱秦国!

因此廉颇的决策应当是最好的选择。攻防兼备。唯独忽略了赵王的感受。赵王既无能又短视贪财。命廉颇快速结束战斗。廉颇不服从。就认定廉颇有反心而被撤换!

无论任何人接替廉颇。只要不主动出击。就要等着被撤换。赵括只是那个能力更高。更适合的人选!

首先。出身赵氏宗族。忠心可以得到保障!其次。过往随军献策。取得过辉煌的战果。最后。只有赵括愿意领兵出战。而余将更支持廉颇的做法!

所以。赵括领兵出征。在不熟悉将领与配合的情况下。再被围困期间。保持军队士气不散。并能身先士卒率众突围!可以说赵括做到统帅能力所及。值得被后世铭记!

更应该谴责的是赵国君臣。廉颇。乐毅。李牧全都信不过。堆积如山的金银。却不肯与列国结盟共同应对秦国!

可惜赵括一身本领。真的生不逢时。若非此等昏庸无道。必将能创造属于他的辉煌!

其他观点:

我觉得不是:

1、分析一下这个时候换将的背景。首先换将是大事。赵王就算再独断。也不可能不和大臣们商议。而商议的结果就是除了廉颇不同意外。其他人都还比较赞同换赵括。当时赵王还特地问过乐毅。此时乐毅已经回到了赵国。也比较了解赵国的将领。乐毅给出的是肯定的答案。

所以在这个事情上说明赵括是知兵的。并非一般酒囊饭袋的武将。

2、赵括是跟随赵奢打过仗的。也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赵奢一直不太愿意将赵括推到主将的位置。为何?因为赵奢其实很明白。自己儿子是有能力的。但是因为过早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所谓年少轻狂。过高的荣誉会让年轻人骄傲。与其这样不如慢慢打磨。琢出美玉。

当然。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奢已经不在了。没有了赵奢的压制。赵括自然就出头了。

3、赵括并非没有能力。而且统帅能力也很强。长平之战双方兵力达到八十万。赵括被围后。赵军一直在突围。并没有显现出混乱的迹象。要知道。当时的赵军已经断粮四十余天。还能有条有序的突围。没有成为乱军。足以说明整个赵军上下对赵括的认同。对于赵括统帅能力的认同。

4、只是很可惜。赵括遇上的是白起。白起依托强大的秦国打败了赵括。最终笑到了最后。但是就赵括而言。并非“纸上谈兵”之人。

5、所以。历史对于赵括的评价却是有所偏颇的。赵括如果只是“纸上谈兵”。那么赵王也不会将赵国的命运交到他的手里。赵国的其他将领也不会任由其胡来。之所以会说赵括“纸上谈兵”。只是因为遇见了更加厉害的白起。亦或是命运使然。让赵括成为了背锅先生。

其他观点:

摘要:后人将赵括作为纸上谈兵的典型案例。实际上是一种误导。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是历史规律的必然。即使长平之战中赵王不替换廉颇抑或另用李牧、田单、乐毅等人也无法改变赵国灭亡的命运。也是因为一句“纸上谈兵”。后人便将亡国罪名安在了赵括的头上。客观全面的剖析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赵括、白起。以及王龁、廉颇都不过是这一大盘棋局中的棋子而已。秦赵两国决策层才是真正对弈的棋手。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其决定性因素主要在于赵国君臣的决策性失误。首先。赵孝成王选择接受上党地区并没有获得绝大多数臣民的支持。

◆上党地区本为韩国领土。因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韩国无力抗秦。等同放弃了上党。上党郡守冯亭选择将上党献给与韩国有三晋之谊的赵国。意图寻求赵国的庇护。对于赵国来说。实际上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上党位于赵国西侧。互为唇齿。况且不战而得十七城。确实非常诱人。

◆但如果接收上党。必然会同秦国开战。秦军。虎狼之师也。赵国没有必胜的把握。赵国朝堂上反对的声音占了多数。但是年轻的赵孝成王最终选择听从赵胜和赵禹的建议接收上党。 这一决策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赵国朝堂上意见并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赵国基层军民存在同样的矛盾。

◆对于直接参战的军人来说。无论是保家卫国还是开疆扩土都可以拼死一战。但是接受别人不要的烫手山芋。似乎就不是那么心甘情愿的拼命了。

其次。决策层举棋不定。朝令夕改也是导致长平惨败的重要原因。

◆在决定接收上党之前。赵国君臣就制定了劳师以远。以逸待劳的战略方针。选择善守的廉颇来阻击秦军。意图达到消耗秦国。迫其退军的目的。 但赵孝成王显然对于战事的进展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仅仅过了六个月就对廉颇的防守失去了耐心。甚至多次派人催促廉颇出战。犯了战场大忌。

◆况且。廉颇已经成功的将秦军拖住。使其无法前进一步。秦国使反间计要替换廉颇也可以看出赵国的防守战略已经开始收到效果。可以大胆推测。即使白起亲自到场。也无法攻破廉颇据守的故关。

◆在战局焦灼的关键时期。赵王反而幻想通过求和来停止这场让自己承受不起的消耗战。结果中了秦国将计就计的圈套。致使盟国放弃了对赵国的支援意图。年轻的赵孝成王在战场之外的对弈中。被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嬴稷玩于鼓掌之中。

◆赵孝成王选择赵括也未必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之所以选择赵括。 最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将领虽然也觉得廉颇作战不利。但还是支持坚守以消耗秦军的防守战略。这就需要赵国继续以举国之力支撑前线。这是赵孝成王不希望看到的。而赵括是主战派。主张与秦军决战。迅速结束这场消耗战。

◆当然赵括之所以敢主张速战速决。有信心获胜。前提是赵军的对手是与他同龄的王齕。而不是白起。在赵括看来。王齕的战术很简单。靠的是秦军强大的战力与赵军硬拼。 在长平复杂的山地中。胡服骑射的赵国骑兵无法发挥优势。根本不是秦国重甲步兵的对手。

◆并且廉颇主要的意图是防守。但在东西垒壁和光狼城这种没有绝对地形优势的关城中据守也只能被秦军完虐。因此。当赵括率领二十万赵军精锐接替廉颇之后。立即转守为攻。与王齕正面决战。此时一直疲劳作战的王齕所部肯定不是士气正盛赵军精锐援军的对手。因此无论王齕是否真的用的是诱敌之策。赵括选择进攻是最佳时机。

◆赵括仔细研究过王齕的战法。因此他判定在初战告负之后。王齕肯定会在丹河南岸重聚重兵。依靠丹水和光狼城与赵军决战。而这正是赵括希望看到的。以三十万赵军牵制秦军主力。再因皮牢、长平之军对秦军形成包围之势。王齕失去战略优势自然会选择退兵。

再者。全力以赴的秦国和消极殆战的赵国。注定了战斗的结局。

◆按照赵括的部署。王齕肯定会处于不利地位。当时白起让王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对付赵括。为的就是摸清赵括的战略意图。同时也完美的隐蔽了自己。赵括始终相信对面的总指挥就是王齕。

◆初战告捷之后。赵括发现战局形势完全按照自己设想的在进行。因此冒险率大军出故关。脱离百里石长城。进入晋城盆地主动接近秦军主力。

▲秦军与赵军进攻线路图

◆当赵军完全进入进程盆地北部。与秦军主力交战之后。赵括突然发现秦军阵营的旗杆上升起了“白”字大旗。当白起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时候。 他已经彻底看清了赵括的战略意图。并且已经安排了反制措施—阻截赵军。并实施了一个更加大胆更加冒险的策略。对赵军实施反包围。

◆首先派军阻挡住了赵括的外部援军。孤立盆地之中的赵括大军;其次派司马梗率两万五千人迂回偷袭赵军的大后方阵地—百里石长城。赵国守军措手不及。天险失守;更为冒险的是派大将王陵率五千精锐偷袭了小东仓河谷。并占领战略要地。将赵括三十万大军与其后勤军粮供给基地大粮山的联系。

◆这三步棋又准又狠。处处打在赵括的七寸之上。此时的赵括立刻意识到自己已处于“死地”。他所能做的之后拼死一搏。杀出重围。

◆白起的三招险棋。依靠秦军的强悍战力都收到了预期效果。但秦军也已是强弩之末。白起也把自己逼上了悬崖。他必须站出来亲自激励自己的将士用血肉之躯抵挡住赵括发疯般的进攻。长平之战秦赵两军投入的兵力相当。冷兵器时代的近身搏杀导致秦军也死伤惨重。

◆尽管白起基本完成了对赵括所部的包围。但是凭借手中分散的三十万部队。要歼灭赵军三十余万困兽犹斗的精锐是不可能。赵括的攻击强度不断加大。即使战神白起也已经感到自己的防线即将崩溃。一旦秦军防线被赵括撕开一个口子。秦军阵地必然崩溃。

◆仗打到这个地步。就看谁能够扛得住。谁能坚持到最后一秒。 白起和赵括此时都在期盼着他们身后的王。期望在自己的身后能出现决定胜负的援军。最终。白起等到援军。秦昭襄王征召河内地区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编入军队。亲自率领这支秦国最后的战斗力量驰援长平。这一仗秦昭襄王赌得是秦国的命运。

◆在秦王积极驰援的同时。赵国君臣却陷入了出奇的沉默之中。我们相信他们决不可能真的沉默。也不会无所作为。只不过他们的行动对大局无关痛痒。以至于史官觉得不值一提。

◆被围困的46天。赵括身披铠甲亲自上阵激励将士们做最后一次冲杀。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混乱中尸骨无存。赵括死。赵军降。二十余万赵军被坑杀。赵军败。赵国自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

◆赵括以身殉国。值得世人敬重。也赢得了对手的肯定。白起在战后命人急寻赵括尸首不得。竟失声痛哭。也许。赵括正是白起一生中遇到的最为强劲的对手。

◆经历此战。白起也认识到了赵国军队的强悍战力。一年后因拒绝挂帅攻打邯郸而被迫自刎。 白起死前思忖良久。长叹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客观剖析整个战局。 秦国对于长平之战志在必得。甚至不惜举全国之力奋力一搏。相比之下。赵国君臣的左顾右盼、朝令夕改甚至消极殆战也早已注定了赵国的败局。因此将战败的罪名安在赵括的头上确系千古奇冤。

参考文献:

1、《史记·白起王剪列传》

2、《战国史》

3、《长平之战时间考辨》

4、《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

5、《中国史纲要》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全国十大最美古镇在哪里?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中国十大古镇有:其他观点:这个印象中。好像乌镇最有名[&he...

一个被爱情伤透了的人,该怎样才能够让她重新相信爱情呢?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她的心受了伤。自然得有医术精湛的医生给她医。受得越伤的[&h...

电脑提升速度方案?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你这套配置。想提速的话。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增加一块固态硬盘[&...

有没有经典的好看的电影推荐?国内国外的都行?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这几个月出了很多新片。我把这几部好看的电影推荐给大家。这[&...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9月30日 22:56:58

    秦国,赵国,廉颇,的是,之战,自己的,纸上谈兵,上党,意图,战力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9月30日 22:56:58

    没想到大家都对赵括长平战败全军覆没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9月30日 22:56:58

    我的看法在于。赵国失去与秦国继续对决的毅力!而非主将赵括之过!秦国与赵国僵持。虽然占据优势。但秦国跨地域打击。后勤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