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的诸子曾对名与实的关系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名实之辩”,请问何“名实之辩”?
首发

先秦时代的诸子曾对名与实的关系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名实之辩”,请问何“名实之辩”?

优质
请用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感谢邀请。

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曾有过一场“名实”之辩。也出了一个曾经很有名的“名家”。

但是。这场争论。老子并未参加是确定的;争辩是不是因他而起呢。实际上没有足够证据是如此;那老子说过“名可名。非常名”的话呀。其实后世的人。更多的。是把他讲的这个“名”。理解为“名利”之“名”。

一般的。人们会把孔子作为“名实”之辩的发端。

《论语.子路》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云云。

虽然。他是从治理诸侯国家的角度。讲的这番话;“正名”。主要指必须明确当时的社会阶层名分。但是。他提出了一个概念需要和实际相符合的哲学问题。

孔子说这件事的倾向很明确。就是主张以“名分”剪裁现实——他对春秋和战国初期的礼崩乐坏不满意。

孔子之后的诸子。有些就不同意他的意见了。

比如。管子。他主张“名生于实”。认为“名”。应当反映现实存在。

比如。墨子。主张必须 “取实予名”。就是说。时代不同了。只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名”。

再比如。庄子。他说:“名者。实之宾也。”什么时候。“实”都是第一位的。“名”则由其派生。

还比如。荀子。他强调“制名以指实”的原则。就是要规范“名”以适应“实”。

以上这几位。尽管均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讲述对“名实”的看法。但也都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可以这样表述。先秦时期的“名实”争论。形成战国时期以逻辑学和认识论问题为讨论内容的名辩思潮。

在这个思潮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名家”。

这个“名家”后来在国际上也很出名。还有了自己的专用名词——“Logician”——亦可翻译为“辩者”。这倒与出现于古希腊的哲学派别同步。

“名家”。是战国时期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流派。这是国际上通识说法。

《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的概括。把先秦诸子百家归纳为“九流十家”。九流之外的一家是小说家。

“九流之中”之中。“名家”与“儒家”、“道家”、“法家”等。并列为显学“六家”。

“名家”。专门讨论“正名实”。主张“控名责实。参伍不失”。主要代表人物有尹文、惠施、公孙龙以及后期墨家。

有学者认为。因“名家”内部的观点并不相同。可以分为以惠施为代表的“合同异”派;以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派;以及“坚白相盈”的后期墨家派。

比如。《公孙龙子.名实论》说。“名”的作用是“谓实”。必须“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调整名实关系。使名实相符。他还提出“彼止于彼”、“此止于此”的“正名”原则。

史籍载。公孙龙善于辩论。辩题中包括:“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他论证了高和低是相对的;“今日适越而昔来”。论证了今昔具有相对性 “飞鸟之影未尝动也”。以运动的间断性抹杀其连续性;“白马非马”。揭示个别和一般的差异;“离坚白”。把差异绝对化。否认对立的同一。以感官的不同功能和思维的抽象作用。论证“坚白自离自藏”。等等。

惠施“合同异”理论大致如下——

他认为。天地万物从“至大无外”的“大一”(无限大)。到“至小无内”的“小一”(无限小)。是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从共性的意义上说。“万物毕同”(都是物)。从个性的意义上说。“万物毕异”(都是不同的物)。这是两个极端的“同异”。称“大同异”。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无数大类和小类的同异。称“小同异”。宇宙有矛盾性(“南方无穷而有穷\")。事物瞬息万变(“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事物、概念有相对性、流动性。例如。“天下之中央”可以是“燕之北”。也可以是“越之南”。

学者们认为。“名家”这种兼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辩论术的学说。在百家争鸣中堪称独树一帜。刺激了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认识论、逻辑学和方法论的发展。

秦汉以后。儒学独尊。“名家”随名辩思潮衰落而消匿。

“名家”的著作。现存《公孙龙子》。其余皆佚。《邓析子》、《尹文子》当为后人伪托。但从史籍中。可看到名家的各种评介。

其他观点: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曾对名与实的关系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名实之辩”。这一场的百家争鸣。精彩纷呈。各抒己见。这是一场语言与社会实际的关系之争。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最有影响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的名气并不大。只是他的《名实论》对后世有其影响。

儒家注重的是人与社会。而社会又是由君臣。父子组成。那么家庭关系的上下之分。社会秩序的贵贱有别。这样就出现了等级观念。名与实是通过文字来调节现实。规范社会。

君臣。父子之间“名”与“实”的差别也是天经地义。不可能达到平等。无论“臣”和“子”发生了什么“实”的变化。也不能乱了“君”和“父”“名”的章法。否则名不正言不顺。天下大乱。

道家注重人与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家千古名句。《道德经》开门见山的这句话。总结出宇宙万物之间的起源。衍生。发展规律。这是整个《道德经》的中心思想。道是世间大道。这是一名词。“道”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来无影。去无踪。却能生育天地。运行日月。这又是一个动词。“道”有其名来无其实。却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道”不是语言所能表达。能用语言表达的。那也不是“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名可名是指万事万物的名称。这是一个名词。非常名是指万事万物的不断变化。没有永恒的名称。这又是一个动词。有名有形。才见万事万物之行迹。无名无形。才见宇宙无穷奥秘。

法家注重强兵富国。以法治国。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按照事物的名称。寻找实际的内容。做到名副其实。实事求是。一种事物的名称与说法。只有与现实当中相一致。才有充分的说服力。奖惩分明也必须是谨慎核实。准确无误。使至公平公正。令大众心服口服。这样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

墨家对“名”与“实”有着祥尽的探讨。强调“取实予名”。以实规定名。十分重视“名与实”的内在联系。《墨子?经上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实先于名”而存在。并制约着人们对“名”的使用。这是一种非常质扑的名实观。人们通过对“名”的划分来反映认识“实”的世界。正是有着这一正确的思路。才体现出墨家逻辑思维的主体性和深刻性。

《公孙龙子:名实论》是整个名家的理论核心。是名家的思想总纲。天地之间产生的万物。名为物。天下万物各相其名。各当其物。这就是实。以正确的名位校对错误的说法。这就是正名。古代贤明君主无不关心名实头等大事。祥细考察名实。慎重地给事物命名。

'

五家“名实之辩”。儒家法家更适合治国平天下。更接近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儒法两家互补的内圣外王。才有两千多年名学思想的与时俱进。






其他观点:

“名实之辩”主要是指我国先秦时期发生的一场关于袭达思想、论证真知的思维规律的论争。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旧有的名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情况。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

孔子主张“正名”。意思是用周朝礼仪固有的名词内容。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现实情况内容。

而墨子却强调不是由名决定实。而是由实决定名。后来墨子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名是事物的概念。名词的作用在于指陈述和描绘的内容。名与实的关系应该是“以名举实”。墨子还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名与实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极大地促使了“名实论”和形式逻辑理论的发展。后来荀子也提出“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认为名是用来指陈述事实的。是约定俗成的概念。但是。名决定于实。一旦形成也不能轻易改变。

名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名指名词和概念。实指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因反映的社会政治利益和所处的认识发展阶段不同。对名与实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展开过长期争论。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名辩思潮。由此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的发展。

现在。我们也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社会事物在发展。人们需求在进步。新的名词会不断涌现。而这些新的名词反映的是新社会新事物。对于体现社会新潮流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就是由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 生活常识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农村统一规划建房”是什么意思?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这句话很简单。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统一规划建房。说的就是新[&...

能不能讲一个你以前觉得没什么,现在觉得特恶心的事情?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小时候吧去澡堂子洗澡。因为设施不完善。那个时候都是一个大[&...

你认为陈小春和黎明哪位经典歌曲更多一些?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黎明。70后的都知道。其他观点:陈小春算什么。他那有[&he...

为什么拼多多能拼上市?而且能快速的赶超淘宝和京东两个已经立足于电商界的大佬?

请用语音读文章热门回答:文|李成东东哥解读电商我们先看下拼多多财报披露的数据[&he...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12:52:34

    名实,名家,墨子,这是,万物,墨家,哲学,儒家,名词,荀子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12:52:34

    没想到大家都对先秦时代的诸子曾对名与实的关系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名实之辩”,请问何“名实之辩”?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0月1日 12:52:34

    感谢邀请。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曾有过一场“名实”之辩。也出了一个曾经很有名的“名家”。但是。这场争论。老子并未参加是